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2.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对于党报来说,报道时政新闻是职责所在,如何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时政新闻,从而让读者喜欢看、读得懂,是我们党报编辑记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面对同一新闻源,媒介靠什么出奇制胜呢?笔者认为除了选择一个好的报道角度外,关键在于新闻的内容,而内容又如何能够引人入胜呢? 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方法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家那样,用感觉化的文字来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新闻事件对读者生活的意义。本文试从新闻写作中讲故事的技巧  相似文献   

6.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7.
报上的经济新闻不少,群众爱看的却不多。作为一个记者,自己写的稿件登在报上没人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为什么读者不爱看?因为有些经济新闻写得太死板、太干瘪,不能吸引读者。要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确实很难。从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下一番功夫。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当前,争取读者把我们写的新闻看  相似文献   

8.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0.
颉亚珍 《传媒》2013,(2):67-69
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而编辑面对的稿件却是大量的.什么样的稿件能迅速抓住眼球从而赢得与读者见面的机会呢?最重要的当然是稿件的新闻价值,即其所写事件的重要性、影响力及吸引力如何,是不是读者必须看或者感兴趣的新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元素能使一篇稿件从几十甚至上百篇稿件中脱颖而出呢?作为一名编辑,根据多年的切身体会,笔者认为,那就是文字. 很多记者只注重新闻事件本身,却不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处理.其实,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是绝对存在的.唐诗宋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文字优美.就新闻报道而言,新闻价值需要通过文字来传达,具体生动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而恰当贴切的文字表达不仅可以准确地传达新闻事实,还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变得吸引人,让一个吸引人的新闻事件变得回味无穷.笔者认为,记者新闻写作时在文字处理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如何写好晚报新闻,是许多人都在关注与探索的一个课题。在笔者看来,重要的在于记者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和读者意识。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意识实际上是记者新闻心态与读者新闻心理需求的反映和外化。 报业竞争如今可谓愈演愈烈。体现在新闻采写上,那就是各家报纸记者在每一个新闻事件上的斗智斗法。竞争意识的确立和强化,首先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新闻心态,其基本内容包括合理的认知结构、正确的情感倾向、灵活的思维方式。从日常工作看,记者的职业特征使他不得不面对新闻采写的责任和压力,其心理活动时常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但另一方面,记者缘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兴趣,又常常促使其心理活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一次又一次新闻竞争。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许多新近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成为新闻,因为对事实还要以新闻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事实又分为行为事实和观点事实。观点事实,即某人新近发表了言论,传媒予以报道。我们看到的观点事实的报道,较多的是领导人的讲话,记者选取的言论,有些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只是为了让讲话的当事人满意,读者看不看是不管的。  相似文献   

13.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14.
千方百计让自己的文字进入读者的视野,进入读者的脑海,即增加可读性,是每个记者最基本的愿望。当我们为此挖空心思去琢磨角度、去深化主题、去修饰语言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恪守着自己的职业阵地——记者。为什么不试一试做个读者呢?为什么不用非记者的眼光打量一下我们准备表现的事物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站到了自己职业的对面,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15.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6.
庄电一 《青年记者》2012,(16):35-36
47个记者应该追求什么境界?达到什么境界,才算是优秀记者?这是需要记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是记者常常要面对的问题. 怎样当记者,就会有怎样的收获,也就会有怎样的社会评价、人生际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记者,也看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有把这份神圣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的,他们的工作常常缺少主动性、创造性,仅仅以完成定额任务作为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在工作平台上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接到电话去进行会议采访、领导采访、战线采访的记者之外,大部分记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今天的工作是什么?选题在哪里?有时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时等着领导分派任务、有时捡点别的报纸报了但是自己报纸还没报的漏、有时看看时政记者的消息里有没有还有待发掘的地方然后汇报。但是这样寻找新闻总是会让人感到疲倦,因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找到读者关切的选题,  相似文献   

18.
我们走近《莫斯科新闻》社大楼时,看到了一种感人的景象:大门两侧的贴报橱窗前,阅报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我们中有人挤进去看了看,在展出的周刊上并没有刊登什么新奇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如饥似渴的读报景象天天如此。不用主人介绍,我们就深深感觉到:《莫斯科新闻》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据苏联朋友介绍,在苏联,《莫斯科新闻》与  相似文献   

19.
让读者看到编辑部的精神报纸的可读性既体现于内容、技巧,也体现于记者的肯于吃苦和编辑的匠心。因此,编辑要为记者“开绿灯”,支持记者采写“见精神”的新闻。要使读者从报上看到记者的精神。记者的精神,首先体现于新闻的时效。头天夜里发生的事,记者连夜采写,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读者就可以从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看到记者不辞辛苦的精神状态,受到感染。满版都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读者可以感到“这拨人确实有点办报的样子”;相反,满版都是姗姗来迟的新闻,也会使读者  相似文献   

20.
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过去凡提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就视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故一向避而不谈.“四人帮”垮台后,在看到我们的报纸刊载的新闻常常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读者不爱读时,许多同志终于发现,这正是由于缺乏“新闻价值”的缘故.这样就引起了新闻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反映自身特点的一般概念,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阶级属性.资产阶级可以用,无产阶级同样可以用,我们过去避而不用,是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爱看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如果我们尽把没有新闻价值的,或者新闻价值很低的东西给读者,读者当然不愿意看,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们怎么能不去研究新闻价值呢?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新闻价值。有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衡量新闻价值的,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衡量的,有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衡量的,有从社会效果来衡量的,也有从几种情况的综合来衡量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研究新闻价值,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