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之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坛史上,唐代是群星灿烂、诗杰辈出的一个朝代。生活在晚唐的李商隐,是其中富于文采、独具风格的皎皎者。李商隐毕生创作,孜孜追求诗的艺术境界,加之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他的诗风具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美感。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对之慨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恰切而真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以写作“无题诗”而著称,其诗歌历来难解,早在元代元好问就发出过“独恨无人作郑笺”的喟叹。本论文探讨了李商隐咏物诗作的内容,他多将自己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寓托其中,形成诗作独特的感伤情调,与这种流荡于诗中的忧伤氛围相协调,使得李商隐的咏物诗中同时也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意象群。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了由衷的钦羡。元氏以“天然”、“真淳”概括陶诗的美学品质,颇得陶诗之真髓。元氏还以陶诗及其美学精神为范本建构自己的诗学理想,并据此对当时的创作实际进行了恰当的评说。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的杰出诗人。他的侍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类: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无题诗。这些诗无论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开拓和创新方面,给后胜留下了深远的影啊。对李商隐元题诗的评价一历来众说纷法。或攻其为“帐房淫语”,或称之¥爱情奇葩”,或赞叹它“深情绵邈”,“言近旨远”.或批评它”隐词诡奇”,““晦涩生僻”……;“生许多理解的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这样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却丝毫未冲淡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美,反而使更多的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李商隐元题诗何以具有如此强烈的阻力,凝聚着这洋多…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李商隐的诗 ,可能有人会说 ,读不懂的诗 ,写得再好又有什么价值 !这真是“诗家都说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绝句》)啊 !确实 ,李商隐的大量诗作是喜欢堆砌典故 ,含蓄蕴藉 ,隐晦难懂。但这并非要故作玄虚 ,卖弄风骚 ,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和国家命运 ,抱负远大。但却生活在唐王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真是“生不逢时”。所以尽管他自小聪明 ,刻苦好学 ,才华出众 ,1 6岁便登上仕途 ,也还是逃脱不了卷进派系斗争的旋涡。起初被属于牛党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幕…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在<论诗>中比较中肯地品评自汉魏迄于宋代的众多诗人流派及其作品.对于江西诗派之宗--黄庭坚,元好问是将他与江西诗派区别对待的,认为他既有功于宋诗的开创,但也开了宋诗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端.对于江西诗派的一味摹拟,元好问给予尖锐的批评,并指出了他们不能面对现实的要害.在向古人学习的问题上,元好问之论较好的解决了借鉴古人与观照现实的关系问题.他的诗学主张,对诗歌创作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顷读《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载《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一文,对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力求对李诗作出新解,这是值得欢迎的。李商隐的有些诗,历来号称难解,早在金代的元好问,就有“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之叹,可见对李诗的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新见,是应该鼓励的。但遗憾的是,当我读了《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释》(以下简称《诗释》)之后,并不满足,觉得该文虽力图提出自己的新解,却缺乏有说服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最杰出的诗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在文学史上,他以其情感真挚、纪事写实的“丧乱诗”奠定了“一代宗工’的不朽地位;而在批评史上,他最为知名、在后世发生广泛影响的则是其早年的力作——《论诗三十首》。  相似文献   

10.
读了周振甫先生的《李商隐<锦瑟>诗初探》(见《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三期),很受启发,但也有不同意见。从元好问到王士祯,对李商隐的作品和这首诗,不是摘句叹道:“独恨无人作郑笺”,就是明白指出:“一篇《锦瑟》解人难”。不过,越是难解,就越有人解。而周先生就把历来对这首诗的种种不同解释,归为五类,逐一论述,言简意赅。何者较胜,何者稍差,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宛西诗赏评孙罡,孙海震照耀伏牛山的文学巨星公元11世纪中叶,在河南省伏牛山莽莽丛林中,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他就是驰骋于金、元文坛的杰出诗人元好问。元好问(1190一一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客人。他“二十学业成”,早年就在诗坛崭露...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家乡的系舟山,在他诗中有不同称谓:小时候居住山下,就称作系舟山。避乱离乡,漂泊数十年,思念家乡,系舟山成为家乡的标志,于是称之为“家山”。山上东岩,是元好问父亲读书处,一代文宗赵秉文因而写诗称系舟山为“元子读书山”,此山就成为元氏家族文化承传的象征,“读书”也由此转化为元好问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晚唐诗坛上出现一位如谜一般的诗人,他就是李商隐。他的诗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清冯浩曾誉之为晚唐诗坛之“巨擘”,可见一斑。但由于他的诗写得隐晦曲折,难解其要义,所以长期以来评价颇不一致。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攻击它为“帷房淫语”,有的人称赞它为“爱情奇葩”,有的则赞叹它“言近远”,有的却批评它“晦涩生僻”……是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使得人们这样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呢?值得注意的是:理解的分歧丝毫未冲淡无题诗的艺术魅力,反而使更多的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本文试图从李商隐无题诗(主要是以…  相似文献   

14.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以“诚”为诗的本原,以《诗三百》—魏晋风骨—唐诗为诗的正统,推崇刚健豪放的诗风,反对苦寒和柔媚之气,构成了他的系统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于1217年,即金宣宗兴定元年,是年作者28岁。清人翁方纲在谈到此作时曾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评价极贴切。元好问《南冠录引》云:“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十九岁已随教授县学的郝天挺老师完成了六年的学业,接着,他“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这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杰出诗人。元好问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和诗人、诗派的审视以及“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自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诗囚"一语,历代学者议论纷纷,至清更出现大量批评之声,指其贬抑太过。本文简要梳理孟诗审美认知的发展演变,探讨清人为孟诗"大鸣不平"之因,从中探讨元好问作此论的动因及其诗美观,也更进一步感悟孟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域外视角下的李商隐研究或是李商隐的域外传播与接受研究是学界关注不够的角落,本文探讨了朝鲜诗家对李商隐诗中名物进行的评注式批评,分别从动物、植物、景物三类进行研究,探索朝鲜诗家对李商隐诗歌的评注,以期对域外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研究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将元结视为自己的远祖,诗中多次提到他.元好问从政治、隐逸、文学三个方面评价元结,评价较为客观.元好问也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受到元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主体精神强烈,其杏花诗大力渲染杏花繁闹,折射出渴求伟大的强烈心态。其杏花诗角度开阔,意象丰富,远胜前代。元好问对原有意象进行了大肆渲染,更多地使用残谢意象。对盛开杏花的“美女宫妆”意象以及未开杏花的小儿意象都有所开拓,还独创了铜瓶杏花的意象。其杏花诗常笼罩着羁縻丧乱色彩,更显历史沧桑。元好问为我国的杏花诗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