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宇宙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论”的宇宙论,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以"总的类称的哲学"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认为中西哲学有共同关注的根本问题,只是在概念范畴以及基本倾向上有差异,并进而从宇宙论、致知论、人生论三大根本问题着手来分析中西哲学之异同。在此基础上,张岱年建立了"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体系,提出了"唯物、解析、理想"的观点,并以此分析文化问题,认为中西文化本无根本的不同,具有融合的可能。张岱年吸收解析与唯物辩证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中国哲学的转化,促使了中国哲学向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西哲学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创建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唯物论”宇宙论,对传统天人关系作出了新的探索,并为其人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一个融会马、中、西的全新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精湛的思想和学说;仅就文化问题的探讨来说,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积极倡导“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形成,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研究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就提出了"综合创造论",并建构自成体系的"天人新论".<易传>是"天人新论"的思想基础,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蕴含了"日新"的要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蕴含了"兼和" 的要素,"天地交,君子以辅相天宜"蕴含了"创造"的要素."天行健"、"地势坤"、"天地交"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上的探索不可忽视。与艾思奇的卓越贡献相比,张岱年的探索,另有特色。正确评价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探索,不仅对于充分肯定张先生的个人学术成就与人生贡献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兼和”与“和合”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现当代哲学史上,张岱年先生的"兼和"论与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两种现代解读.二者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有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上的显著差异.辨明"兼和"与"和合"之同异,对于合理继承传统"贵和"思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援意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侯外庐、冯契等马克思主义学者考察了董仲舒宇宙论、天人关系论、人生论、政治论、认识论等领域,分析其概念、命题、体系之理论与实践意义,展现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多样性主题。针对儒学独尊的政治和思想后果,张岱年等学者探讨了政治上大一统与学术上百家争鸣相容相成、相得益彰的建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汉初“独尊儒术”以来第三次意识形态建构。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辩证法指导下总结董仲舒构建封建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的历史经验,是深化儒学和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德性论作为西方理论伦理的三大门类之一,其历史和哲学渊源比规范伦理学(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久远,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甚至荷马史诗.在诸多现代德性论理论中,麦金太尔的思想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通过一系列著作围绕着德性进行了探讨,清晰梳理其历史和哲学背景、思想脉络和问题延伸研究,对于当代道德困境的解决和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现代化有着较好的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1.
对知识问题的关注贯穿于张东荪一生的哲学沉思。他在批判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他的认识论研究,对传统认识论有所扩展。在其早期思想中,张东荪借鉴了西方认识论,提出了自己的多元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多元的,不是对实在的表象,不是普遍必然的。在其后期思想中,他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论。他主张研究知识论要从生存对知识的决定关系出发并提出知识的境况决定论。从认识论发展的大框架而言,张东荪的思想是一条不同于英美认识论进路的认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2.
张东荪认为 ,中西文化不仅存在明显的“古今之异”(时代性差异 ) ,而且还存在着“中外之别”(民族性差异 ) ,“古今之异”在于“社会组织与经济状态” ,“中外之别”在于“思想方面”。他对中西思想上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是通过构成文化要素之一的中西哲学上的差异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清季民初的学术转型,既包括了学术思想、方法的转型,也包括了述学理念、文体的转型,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许多学者均在反思中国传统述学范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述学理念,而章太炎即是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一个。章太炎的述学理念,主要由两个关键点构成,一是由博返约,二是注重轨则。这两点均与清季民初学术转型的时代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謇系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开拓人之一,但过去对张謇在这方面的贡献论述不多。本从张謇对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参观和参与,以及创办南通博物苑等活动,具体说明张謇在推动中国近代博览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及其对举办近代博览事业的思想主张。本认为,张謇所从事的近代博览事业,不仅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观察张謇之近代“绅商”、“儒商”性格的一个绝佳视点。  相似文献   

17.
1947年,贺麟在给张颐60寿辰的献词中写道:"张真如先生是中国学界专门研究西洋古典哲学的先驱,是北大哲学系多年来注重客观研究哲学史及哲学名著的朴实学风的范成者,也是中国大学里最早专门地、正规地讲授康德哲学及黑格哲学的第一人。["1]3这就是张颐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他对黑格尔伦理学说的研究,更是西方哲学东渐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19.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