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知青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青形象的塑造是研究知青文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课题。知青文学中的另类书写是新时期知青文学与之前主流知青文学的最大不同,另类书写包括了知青返城后身份认知焦虑的精神困顿、知青文学关注对象从知青到农民的转移、知青形象从受害者到破坏者的转变。之前知青文学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官方和地下两种形态的知青文学。新时期与之前的知青文学界共同构成了知青文学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们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做了知青的代言人,成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想象中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未经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年轻作家对知青文学重新审视与把握,以民间立场对知青文学进行重写,知青文学中出现了农民话语,给当代文坛带来新视角和新风格,这也是对以往主流知青文学的一次微弱的反抗.这有利于全方位深层次反映与阐释知青和知青运动.本文试图从时代诉求、文本主题以及这种知青叙事的影响来考察知青文学微弱反抗的历史必然性.刘醒龙、韩东、李洱、何顿、赵刚、刘汉太等的知青叙述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4.
《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现象的丰富内涵,指出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价值与缺失,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写作趋向。该书开辟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是同类学术著作中的佼佼者,其学术创见与论证方法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多年,而在文学界及思想界,它的影响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独特的一景——知青文学。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光。"上山下乡"运动到今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但贯穿其中、始终如一的是作品中难以挣脱的"知青情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们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作了知青的代言人,戍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青春无悔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艺术关系,知青文学也是如此。一大批知青文学作品表现了知青下乡、支边的痛苦生活,作品中的自然被涂挂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都成了人化自然,作了知青的代言人,成了知青情感的载体,是知青苦难青春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垦区知青文学创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军人物梁晓声的垦区知青文学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把中国知青文学推上了顶峰。黑龙江垦区知青文学创作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它一出现,就有别于笼统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戚或诅咒的文学,而是以一种清醒的认识和严格的现实主义笔调书写了人的精神和尊严永不堕落的历史;弘扬了"真诚、坚毅、责任、奋进、乐观、友情、抗争"的北大荒精神。其次,它描绘了一幅四十七万知青在北大荒战天斗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画卷,艺术地书写了一部黑龙江垦区知青史。再次,它塑造了垦区知青的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80年代充任过文学主潮的知青文学进行新的回视,从知青文学的命名和表现内容,80年代的“三次浪潮”,以及知青文学的退潮三个方面对这一新时期文学的特独形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且富有革新精神的乡村文化人,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蓝图中,其社会理想之一,就是把知识分子变成"新农民".中国知青运动,就是他这种革命思想的极端体现.他的时代,是一个幽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语境,呈现了一种大宅院的后花园状态,这个花园是建立在文化废墟传统废墟之上的.毛泽东时代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端.新中国的知青文学始终没有走出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荫庇,前知青时期、知青时期以及后知青时期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浸淫于毛泽东思想和主义之中.毛泽东既然影响了一个时代,自然也就深刻地不可改变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家,包括一个时代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无处不在的文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知青作家群不是只由少数出名的作家支撑的,它是由为数众多的具有上山下乡经历的作家,经过一段时间共同创造一定质量的作品产生的。究竟这一群作家是如何崛起的呢?下乡地点的地理分布如何反映到作品上来呢?究竟有多少知青作家有大学教育背景呢?为什么那么多知青同龄人渴望写作成名呢?这一连串文学社会学的问题,都不是笼统的描述能够说清楚的。论文试图采用一些电脑数字库的数据来考察知青作家群,特别是他们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崛起的现象,希望以此来纠正某些笼统描述的偏差,并且建立一个实证的研究角度,为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之下产生的作家群,勾勒出比较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梁晓声作为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在知青文学的文坛上,他执着地用自己的笔端记录了知青生活的心路历程。从知青下乡到知青返城,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了倾心的关注,塑造了一组青春群像。对梁晓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知青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持续时间长久,影响地域广泛,牵涉人员众多,对这一群体以及这一段历史,从“知青学”的高度展开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对于重建知青历史、反思中国社会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何英编著的《远去的岁月》等广大知青的回忆实录以及众多知青作家们的纪实作品,已经成为研究知青问题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主流知青小说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通过选择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实现创作群体在社会上寻求自我定位的意识形态企图。小说对往昔苦难的"真实"描写与有意回避,目的是将苦难转化为价值重建的精神资源。作家们的叙述,不是指向以往,而是指向当下。  相似文献   

15.
教育程度与阶层嵌入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初期,当“制度”先行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一种双向驱动。知青返城与高等教育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返城知青”是切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历史客体。教育的“拨乱反正”给了返城知青重塑文化资本的机会,教育考试制度的恢复使得其“再知识化”有了体制化确认的渠道。返城知青“再知识化”的自为建构过程可分为纵向教育系统的“高考”和继续教育系统的“成教”两部分。将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教改革与返城知青的文化资本重塑联系起来,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制度—教育—社会”三者间的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他笔下主人公一样炽热、浓郁、缱绻,他的心胸苍凉而又宽厚,他的思想成熟而又充满活力,他的感情深沉而又眷恋。梁晓声对知青命运极为关切,写出了兵团战友的苦闷、彷徨、拼搏、追求与挣扎,写出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爱、恨、生命与生存,展现了梁晓声的心声和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知青小说创作视角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个人苦难的展示与控诉、历史责任感与自我批判的缺失、人文关怀与道德良知的泯灭.产生这种缺憾的原因是知青小说的自我意识在反叛于政治话语得以确立之后,迅速地畸形强化,使得知青小说的创作视角极为狭隘.  相似文献   

18.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