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主题 1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编者 /窦风雷主题内容认知  从某种角度看 ,一部中国近代史 ,也就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造成这种屈辱局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侵华方式与特点的变化 ,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与矛盾息息相关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同时客观上刺激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们在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这种解释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可以缓慢地通过自己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样能发展出资本主义来,根据这一解释,这一必然过程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迫地中断了,于是中国沦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然而,这种解释不能回答,日本同样是东方国家,同样受到西方的挑战,同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与文化冲击,为什么日本却能成功地发展为东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苏俄初期的外交政策是列宁和平外交思想的典型体现,从中可以领悟列宁主义的精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苏俄初期第一个外交文件——《和平法令》十月革命胜利后,从苏俄国内看,面临着巩固革命成果、实现城乡改造、巩固工农联盟的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从国际上看,国际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俄。此时西方列强分裂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彼此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从而导致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无论是德国还是协约国,都难以找到力量来镇压俄国革命,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是一个年自的近代民族国家,建国即成为资本主义大国,代表7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模式;研究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是想的演变,对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外文具有某种典经意义。纵观二百余年的美国发展史,美国对外战略的井导思想发生了几次较重大的转变:独立战争前后是多国外交指导思想的确立时期;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和维也纳会议之后,美国由避免自身卷入欧洲事务转而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美西战争则开始了同囵洲列强对西半球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则由同欧洲列强的争夺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建立…  相似文献   

5.
专题指导 本专题有两部分内容:(一)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建立总理衙门、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骗局,宣统帝退位。 本专题重点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联系,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难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即经济制度落后、政治统治腐朽,致使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一)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英、法两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中国因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落后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造成一败再败,签订了一系  相似文献   

6.
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出于对列强侵略的深深优惧,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的兴起,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催生了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思想。洋务派作为中国最早主张近代化的群体,成了对外开放最有力的鼓吹者。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围绕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这一主题的主张成效不著,但洋务派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近代时期,当西方资本主义凯歌前进的时侯,在东方则出现了一系列发轫于上层的改革活动。例如: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波斯密尔扎·塔吉汗改革;埃塞俄比亚西奥多二世改革;暹罗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等等。综观这一系列改革,可以发现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注意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东方各国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近代东方学习西方是被逼出来的这种被逼来自两方面,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所逼,二是下层人民革命所逼。近代东方国家的改革大都发生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这一时期,正是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广泛进行,并取得巨大胜利。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对东方的殖民侵略亦由原始积累进入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政局趋向稳定,经济有较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9.
[专题解读] 变化过程:①1500年左右,新航路成功开辟,西方殖民时代开始,东西两半球开始互相连接,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起步。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甚至直接输出资本,建立资本主义企业,使那里原先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强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加快对世界的瓜分,亚洲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1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上) [重点难点解析]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华。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企图用孔教来反对革命,为其复辟帝制服务。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2 0年代上半期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性质改变和北京政府迫于国内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俄国国内情况的好转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扰 ,又使其好事多磨 ,成为一个长期和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 ;并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外蒙问题、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等与苏俄交涉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3.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文官考选制度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北洋时期的文官制度则在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经验,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必然又存在着很多差异之处,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4.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5.
北京知识界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19~19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北京政府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同时,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该外交协定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它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有相当关系.特别是在谈判所在地--北京这一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活动中心,以大学教授、学生、学者、报人等组成的强大舆论力量,对北京政府的外交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美、俄、英等西方列强驾驶军舰来到日本,凭借武力逼迫日本改变以往的锁国政策而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进行通商。面对这场来自西洋强国的挑战,横井小楠在考察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状况的基础上,以以民为本的"仁"的理念为媒介,认同了西洋国家提出的交易通商的正当性,从而主张开国通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二战期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法国临时政府外交活动的异同。指出他们都希望尽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都得到了流亡所在国的支持,但均遭到了美国的冷遇。然而,前者外交活动的主要对象仅限于中、美等大国,后者则取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前者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外交活动上,后者则放在了壮大实力方面;前者的外交活动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必要的实力基础之上。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两者迥异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改善其外交环境,但中苏两国的建交过程因中苏两国国内形势变化及列强干涉等原因而充满曲折。1923-1924年间,中苏两国进行建交谈判,问题涉及中东铁路、治外法权及租界等旧俄在中国侵夺的权益。列强为自己的利益再次对中苏谈判进行了干涉,谈判一度陷于停顿。最后,两国于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根据中苏协定,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与利权,但对于中东铁路及外蒙古问题仍留有悬案。  相似文献   

19.
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外交政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对外交涉过程中,反对日本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建立了独立和统一的民族国家,与西方列强谈判,初步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基本上收回了关税主权,对苏外交政策,受到了国家主权和意识行态两方面的影响,更显复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清末中日“间岛”交涉为个案,揭示了日本歪曲利用中朝界务遗留问题,策划“间岛”事件,制造领土纠纷,通过协调与列强的关系,谋求对华扩张的有利局面,以六案交涉向清政府发起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对其让步,使其在东北南部地区的势力得以大为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