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片断一:了解性地引入,动态性地感知 师:(板书"倍")对于这个字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倍"就是倍数. 生:我知道有几倍.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认识倍”,老师通常会强调学生的“说”,例如说:“蓝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这样的过程,理解倍的意义。而我舍去了让学生反复地“说”的行为训练,并不是全盘否定这一教学行为,而是我以为仅仅这么“说一说”,学生对倍的体会还是浅层次的。于是,我把力量花在了“精致”概念的形成过程上,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上:“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  相似文献   

3.
片段回顾: 师:●表示红花。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 师:(指读“通晓”)你根据哪个字能快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晓”的意思是知道、明白。 师:“通”这个字作何解释呢?请查字典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倍的认识”一课.下面是对“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的教学片段: 师:(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生答略)现在分小组比赛,看谁摆得更多更好。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等一等,我会说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生1:我知道圆有半径。生1说完后并没有坐下.似乎在等待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评价。师停顿了一会儿.回应道:“还有吗?把你知道的关于圆的知识一次性说完,好吗?”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倍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的内容。“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好在前面有了乘法的认识以及几个几的教学,为本节课做了铺垫。例2的教学引出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则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求几倍数的问题和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曹慧 《广西教育》2006,(7A):58-58
[倍数关系的问题教学片段] 师:你今年几岁了? 小康:我今年9岁。 师: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我的年龄是小康的4倍,谁能算出我的年龄? 生:老师,你今年36岁,是吗? 师:你算得很对,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算的,好吗?  相似文献   

10.
在六年制二、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知道一倍数求几倍数的应用题出现较多,如,第四册的第74、75页的例7、例8讲了一倍数和几倍数的关系,都属于知道一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解答的应用题,又如第五册第44页例3、第六册第66页例1,也是“几倍求和”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但对于知道“几倍数”,求“一倍数”的应用题,就没有专设例题,在练习中却又有这  相似文献   

11.
设计背景:“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涵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锋 《四川教育》2008,(9):32-33
[案例]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生:孙老师好! 师:哦,知道我姓孙,孙悟空的“孙”。谁告诉我孙悟空有什么本事?(生笑)  相似文献   

13.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14.
“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这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1页。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面积。 师:那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 生:在我做题时,爸爸跟我说过面积。 生:我家买房的时候,提到过面积。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角的认识”教学片段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这里有几条直线?生:这里有一条直线。师:现在老师在这条直线上点一个点,能看到几条射线?生:两条射线。师: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了直线的长度是射线的2倍。  相似文献   

17.
鲁敏 《四川教育》2008,(2):65-65
[案例]“认识人民币” 片段1: (依次出示课件:1元的硬币和纸币) 师: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 生:上面写着“一圆”啦。 师:这个呢?两个1元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版教材《祖国在我心间》课堂教学片段一:师:你们课前去摸模、看看地球仪了吗?(生答“是”)那我想,你们一定知道地球仪上这大片大片的蓝色表示的是什么吧?(生回答“海洋”)师:剩下的是陆地。在陆地上有一片区域是我们祖国的领土,你能找到吗?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一: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怎么摆?生:第二行摆4个□,□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师:第一行增加一个○,第二行怎么摆,□的个数就是○个数的2倍?生:第二行摆6个□,□的个数就是○的个数2倍。师: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怎么摆,□的个数既是○个数的2倍,又是○个数的4倍?生:如果把第一行的4个○看成一份,第二份摆的8个□就是○个数的2倍,如果把第一行的2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摆的□的个数就是○个数的4倍。教学片断二:师:请大家拿出学具,爱怎么摆就怎么摆,但要求摆的两行必须成倍数关系。先独立…  相似文献   

20.
“倍”是很多老师上研究课时不愿涉及的内容,其原因有二。一、“倍”的含义是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一个数中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它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摸不着,比较抽象,理解时要进行比较。还要用到乘法的意义,学生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