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星期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班会,班主任赵老师按时走进教室。教室里的异常安静和学生们过于严肃的表情,让赵老师感到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当她走到讲桌跟前时,卫生委员忽然站了起来:“老师,咱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被三班拿走了。”赵老师有些惊讶:“为什么?”“都是那不讲卫生的小燕子惹的祸”,卫生委员悻悻地说:“我们把它的窝捅了!”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判断涂色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抽牌、摸球、判断、涂色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白丰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带完历届高三下来之后,再接手新高一的英语教学,听得最多的就是同行老师们的怨言,"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等于零,他们甚至连26个字母都写不全。""很常规的单词都不会拼读,根本不认识音标。"对此,我也有同感:初中三年英语,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11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迪学生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妄下结论。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上)96页—98页。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际,通过摸球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参与多种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判断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与解读 案例: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黄瓜长约3( )”这是二年级一次数学教材上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在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数学书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问。  相似文献   

8.
几十个、上百个生龙活虎的学生聚在一起,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有些事情还颇有玄机。 比如—— 学生撒谎了,直接原因却是为了不影响班级荣誉。此事,老师应该怎样处理? 老师自掏腰包,换下收费时没查出来的假币。学生建议到商店里把假币花掉,目的是不想让老师吃亏。此事,老师应该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9.
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正兴奋地做着物体沉浮的实验,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课前为学生实验准备的十几根竹牙签中的二根突然沉在了水底,出现了牙签在水中沉与浮两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这牙签在水里到底是该沉还是浮呀?”“老师.你给牙签施了什么魔法呀?”“这沉入水里的牙签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伪劣商品!”……学生们变得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是希望老师们能把握住学科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老师却曲解了,把它作为可以轻视教材的权威佐证。时下还有一句流行语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似乎也有老师不解:不是教教材?那拿教材何用?是呀。难道我们都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吗?实际上前面两句话都有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是希望老师们能把握住学科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老师却曲解了,把它作为可以轻视教材的权威佐证。时下还有一句流行语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似乎也有老师不解:不是教教材?那拿教材何用?是呀。难道我们都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吗?实际上前面两句话都有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冯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一怔。“你们好啊!”冯老师满脸洋溢着真挚的笑意,声音充满了亲切和关爱。正想上课,突然,有个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还没等老师问他什么事情,便急急的说:“冯老师,可以给你提个问题吗?”“当然可以了。”冯老师仍然微笑着。“你今天为什么戴眼镜了?”“对呀,你为什么戴眼镜了?”这时很多学生也随声附和起来。冯老师这才想起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满脸疑惑的原因。冯老师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而是故意问他们:“好看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有的不说话…  相似文献   

13.
李芹 《湖北教育》2005,(11):36-37
《可能性》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现象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口语交际”,同学和老师一样,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程的变化使我们老师有些不适应教学。甚至会对教学理念产生误解,这节课该怎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5.
我为什么不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学期,每次讲完课本内容后,我都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学生们积极提问的场面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作为历史老师的我,看到学生不懂就能问,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可这个学期开学后,我看不到学生提问的影子了,心里很有些失落。我疑惑重重:“是不是所有问题学生都懂了?但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对极了     
老师:“汤姆,学生们在学校里最常用的三个字是什么?” 汤姆:“不知道。” 老师:“对极了。”  相似文献   

17.
许洁洁 《作文》2023,(9):42-43
<正>有一次,牧心草老师对诗蕴说:“你很有写诗的天赋。”但诗蕴一脸困惑:“可我连什么是诗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写诗?”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赖舒月身上。“你的语言很有趣,而且细节满满。你很会写作呀!”牧心草老师对赖舒月说。可赖舒月不这样认为:“可能吗?骗我的吧。”其实,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会写作,而且要经常练习写作。如果写作真有秘诀的话,那应该是自由写。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文本多元解读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其间有些解读结果令人莫名惊诧。例如《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王锡权《先生为何不与白丁往来》一文说,上课时有学生问: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一,刘禹锡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  相似文献   

19.
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师: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齐答)老师辛苦了!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相似文献   

20.
师:老师在它的一蝗面上写了字,写的是什么呢?生:“我”“们”“爱”。师:这三个字,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