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4.
要“三心”不要“二意”雅安汽车配件总厂牟祚涵我有幸参加了省内外4家报社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奖励大会,有人间我:“你是如何提高写作质量,增强稿件‘命中宰,的?”我直言道:要“三心”,不要“二意”。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有责任心。有了当好新闻战线通讯员普通一兵的...  相似文献   

5.
办好地方党报,必须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新闻队伍,另一支是通讯员队伍,二者缺一不可。作为通讯员,分布于社会各界、各阶层,能从多方面反馈信息,提供稿件,是报社的“千里眼”、“顺风耳”。据统计,自1988年本报创刊以来,平均每年近40%的见报稿件来自通讯员。前年,本报头版近1/3的要闻出自通讯员之手,四版1/2的综合新闻是通讯员提供的。通讯员是支撑报纸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6.
秦兴梅 《新闻知识》2005,(11):72-73
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开门办报”的习惯,非常重视与读的互动,也非常欢迎通讯员的报料和来稿。当然,稿件需要择优。但通讯员的新闻素质参差不齐,写稿动机不一。记如何帮助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提高来稿的见报率,培养新闻源,不仅是许多新入行记的困惑,也是通讯员自身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9.
稿件上报越来越难,是业余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仁者说,这里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通讯员未系统学习过新闻知识,功底差,新闻意识不强,难以写出有份量、有深度的好新闻。二是时下的报社人才济济,“正规军”队伍日渐扩大,似乎不再需要“民兵”参战。被人们喻以“民兵”的业余通讯员的稿件受冷落,就是很正常的事。对于第一种见解,笔者只能赞成一半,另一半却难以苟同,举例就可说明。通讯员中的佼佼者也大有人在,因为上稿难,有人不甘就此罢休,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顺应着社会  相似文献   

10.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11.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7月21日,汝州市纸坊乡党委邀请平顶山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李端阳、县区部主任谢运和,为全乡40余名通讯员进行“充电”。在为期一天的封闭培训中,两位资深记者系统地讲解了新闻的历史起源、文体、格式、语言等,并结合典型的新闻报道事例和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如何挖掘新闻亮点、拓宽新闻视野、提高写作质量等技巧、方法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勉励大家要多观察,勤思考,常动笔,敢报道,多写稿,写优稿。纸坊乡为通讯员“充电”@桂焱炜 @王江伟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不少人持有“文责自负”的观点,甚至有些杂志在目录页上标示:“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侵犯他人权益造成诉讼者,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文责能“自负”吗?近年来,新闻单位频频因新闻侵权被告上法庭。有时稿件是通讯员提供的,盖有其单位公章证明属实,稿件失实构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7.
常常听到一些报道员发牢骚:我们投给编辑部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又常常听一些报社编辑发感慨:要在自然来稿中选点好稿真难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员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通讯员不了解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货”,编辑部不知道报道员手中有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货”。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编辑部信息”专栏,为部队通讯员介绍军报各部门、各专版、各专栏的特色和最新报道计划及其采写要求,努力成为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的日渐增多,并连续被《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因而,有的同行间我:你是凭“关系”还是凭“功夫”?  相似文献   

19.
看完军报通讯员张凤波的稿件《下一个成功者就是你》,深深被主人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被主人公对新闻写作的那股子钻劲所折服,被文章里政治处主任的一席话所鼓舞。对于新闻写作初学者来说,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精神激励了。  相似文献   

20.
自今年1月1日起,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收件人总付邮费这项业务后,笔者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了解到他们有一些要求,归纳起来有“三盼”。一盼新闻单位公正地采用稿件,减少或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现在通讯员寄稿件自付邮资,寄出的每一篇稿件,一般都是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件,希望新闻单位能让他们的稿件公平地参加竞争,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