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健 《出版经济》2001,(12):46-47
王斌的脸上被缝了好几针,他在床上睡着了。李皓和张宏正心事重重地站在床边看着王斌脸上的纱布。 李皓叹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同意他留下那笔钱。其实可以想得更周全些。” 张宏正大大咧咧地说:“早点晚点,这事儿都得了!” “宏正——”李皓忽然感觉到了什么,但张宏正没有做声。他看看张宏正:“别胡来!” “不会。”张宏正目光呆滞,但突然他神色一变,“——我先出去一下。”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王斌已经醒了,他默默地靠在床上。李皓也发呆地两眼直视前方,坐在他的旁边。忽然,李皓的手机响了,打破了屋中的沉寂。 李皓接通手机,却从电话里传来“嘭”“嘭”的声音,像是  相似文献   

2.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3.
一年前的一天,刘霆突然从杭州的设计公司辞职,回到临安的家。 和往常一样,他放下包走进厨房,洗菜做饭。菜上桌,各自祷告完,刘霆夹了些菜放到母亲碗里,他开始告诉母亲:“我跟老板说,我性格方面有问题,要去上海看病。他同意给我留职停薪。他说,等我调整好了,随时欢迎我回去。”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鲁迅——鲁迅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他声讨“吃人的历史”,他痛打“落水狗”,“中国得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权力者的手”一副永不妥协的样子。1926年的时候,陈西滢大骂鲁迅:“他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冷箭,他常常无故骂人。” 李敖——“漫无心肝的中国知识分子,漫无心肝的日子太久了,实在应该认清自己,振作一  相似文献   

7.
从小我好像就没喜欢过他。他小的时候很瘦小,被放在一个垫着破棉絮的烂箩筐里,四周静下来的时候会哼哼咩咩地哭,就有人过来用脚踢一下所谓的摇篮,他便又左摆右晃地吃自己的拳头。满脸皱纹的祖母好像很喜欢他,总是摸着他稀疏的头发叫“俺的小猫儿。”于是他有了名字,大家都叫他猫儿。这些我都是听小姨说的,小姨说完这些后,  相似文献   

8.
“怎样可以使杂志的销路广大起来?”常常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请教我从事杂志事业的“专家”,这一问,就窘倒我了!因为“怎样”的方法很多,有时也很简单,说得长些,写一本书也说不完备;说得短些,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内容充实!”  相似文献   

9.
“怎样可以使杂志的销路广大起来?”常常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请教我从事杂志事业的“专家”,这一问,就窘倒我!因为“怎样”的方法很多,有时也很简单,说很长些,写一本书也说不完备;说得短些,归根结底只一句话——“内容充实!”  相似文献   

10.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夏,我随某航天试验队赴戈壁基地采访。去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报道框架——报道“航天人”的艰苦奉献精神。因为这次外地采访是在我参加工作后不久,新闻采访的经验还很欠缺,大型试验的报道更是第一回。为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我没有贪图标新立异,而是认准了一条;将采访做得细些再细些;将素材积累得  相似文献   

12.
他来了,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摄影家”、“社会活动家”……我想写他,但他说:“不要为我唱赞歌,我只是这支乐曲中的一个音符。”他(?)这块“土地”,成为有收获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13.
10年前,笔者在民政部门的一家刊物做编辑。七月流火的一个下午,我所在的办公室门被推开,走进一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老人,他一边念叨“电梯停了,是爬到6楼来的”一边把硕大的身躯缓缓移进我拉给他的椅子里,还没歇口气,他便匆忙从他带来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摞稿件,有《由“移坟建房”想到的》、《要碑林还是要森林》、《莫让死人“吃”森林》等歌颂殡葬改革倡导植树造林的好文章,当这些文章悉数编发后,我也就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吴子斌。  相似文献   

14.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5.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晚上,我和海人的谈话开始变得亲近起来。 “你结婚了没有?”海人问我。 “没有”。我回答。 “那么你还独身呢,是吧”爱管闲事的宠物有些吃惊地问。 “对,”我说道,起了点戒心,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很好,婚姻并非都像人们赞颂的那般美妙”。看来他想让我安心。 真是多亏了他这令人宽心的安慰,  相似文献   

17.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18.
李“将军”者,后两个字之所以需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他并不是真的解放军的将领,而是沪上新闻界的一名老记者。在认识其人之前,就听说过有关他的一些趣闻,1960年解放、新闻两报合并后,我有幸跟他在解放日报共事。他为人厚道、诚实,富于幽默感,身材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的厚实,眼珠儿左顾右盼,确有将军的气概。编辑部的同志都乐于叫他“李将军”而不呼其名——李仲实,他也乐呵呵地点头承受,不时发出“嗯嗯”“哦哦”的声音。有一次我开玩笑说:“搜集你的故事,足够编一本李将军传奇。”他高兴而认真地说:“那就有劳阁下了。”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李将军已于几年前因癌症而过早地谢世。随着岁月的流逝,悼念之情也逐渐淡薄,但朋友们闲谈中还时常提起他的轶事,可见他的形象还留在人间没有泯灭。如今该是履行亡友嘱托的时候了,可是提起笔来却四顾茫然——写些什么为好呢?  相似文献   

19.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0.
杨少斌去法国了,去参加“当代中国肖像”展。从法国回来,他一定又会被晒黑一圈。他的皮肤有些像相纸,在欧洲的阳光下不断显影——他每次从欧洲回来,皮肤的颜色都会自然地加重。这也有些像他的画,他的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深层发展,越来越局部,也越来越铺张。 少斌是一个亲切的人,他喜欢说话,但又不太会说话。我的意思是他说的话往往太“正式”,少了些趣味。少斌从骨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