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晋傅畅所著《晋诸公赞》一书在《世说》刘孝标注中被多次引用,它是一部记叙晋代诸重要官吏与士族人士的传记类杂史,文章对《晋诸公赞》的作者、类别、体例以及内容特点进行考查与总结。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一部杂史,《晋诸公赞》采用“赞”这一文体,记录了西晋人物的言行和事迹,沿袭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赋赞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独特的叙述话语,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重要的文体标志,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已有的白话小说赋赞研究主要集中在赋赞与小说史研究、赋赞的叙述学研究、赋赞的图像性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较为薄弱,但也预示了白话小说赋赞研究的方向和前景,研究者应加强对白话小说赋赞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以“树”为话题,可记叙为主——《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小桃树》;可抒情为主——《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可议论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源于三点构想. 一、文体特殊,需依体而教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斜塔上的实验》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人物小传.学生对人物小传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求较为陌生.因此,感知、初识人物小传的特点,理应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人物个性鲜明、选材真实典型而全面、手法灵活等人物小传的特点,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明显感受到小传与记叙文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6.
记叙性散文即写人叙事类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这是散文中的基础文体,较适合高中生写作。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优美的记叙性散文?本文试从“夯、构、填”三个方面谈对记叙性散文的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体,是个性化的文本,是作家内在的语言存在和表现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成熟的“文体家”。传达一种抒情性主导功能,是“萧红体”最重要的特征。一种悲凉蕴藉的情感构成萧红作品叙述的抒情基调,使貌似松散的外在结构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感,以此为叙述方式的聚焦点,叙述的自由语体、叙述的题材选择、叙述的限制视角、叙述的情节结构和叙述的情调模式等五个方面互相关联,营造出萧红“散文诗式”小说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也铸就了“萧红体”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十七年”时期的话剧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体结构形式这一新颖角度,对“十七年”的话剧文学态势进行了重新梳理,总结并归纳出了情节推进式文体结构、抒情式文体结构、人像展览式文体结构等三种独特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文体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0.
《申报》在早期的二十年间刊登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歌形式灵活、内容生动的特点,又因其借助报章发行,具有报章文学的特色.它改变了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重抒情的特色,着重描述晚清十里洋场的风物、人文及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史”的作用;同时,将新的语言运用到竹枝词的创作中,也是对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小说宣泄了作家本人的青春苦闷、生存昔闷与社会苦闷.在题材、人物、技巧方面,均以主观抒情为前提;心理描写多姿多彩.其浪漫抒情小说受外国文学影响甚大;其“自叙传”体式显然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已超越了“私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12.
赞文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以赞美歌颂为主要文学目的,发展至唐代,赞文达到了浑然圆融的境界。李白的赞文在唐代赞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赞文形式美,音韵和谐,语言清新俊逸,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李白的宗教信仰、交友观念和唐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构了数量甚多的命题。《文心雕龙》各篇的赞辞,在命题的提出与熔炼方面具有典范意义。“赞”不同于通常理解的赞颂之义,而是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提出的“明也,助也”,即对正文加以阐明和辅助延伸。刘勰又指出“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十个字作为赞的本质与功能的概括性说明。赞作为文体,经过了体式的变化与沿革,本有散文与韵文的不同形式,而韵文体的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对“赞”这种文体有明确的界定和自觉的理论建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辞是具有文体的定型意义和创造功能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提出了若干经典化的命题,也成为命题成熟的重要标识。中国美学命题的重要特性,在《文心雕龙》赞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对于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文心雕龙》赞辞提出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推动命题研究的当代价值之转换。  相似文献   

14.
<正>记叙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写好记叙类文章是写作其他文体类文章的基础。所谓记叙文,即侧重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并辅之以抒情、描写等,对人物进行刻画或对事件进行较为完整地交代的文章。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翻过那座山     
这是一次关于记叙文文体方面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1.以亲身经历作为习作素材,诉真情,话实感。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3.注重细节刻画,以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揭示主题服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当面立下“军令状”,在规定时间内仓促完成了这篇下水作文,至于优劣,烦请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杂文”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范氏在罗列诸家著述时列有“杂文”一项,例如杜笃“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赵壹“著赋、颂、箴、诔、哀辞、杂文凡十六篇”等.但范晔对“杂文”的义界,并未作解释.很显然,范氏意下,“杂文”在汉代及汉以前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而文体尚未明确界定的时代,其文体因素的相互影响及渗透是显而易见的,何况各文体在形成其文体特征的同时,各种因素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已被文学史所证明.  相似文献   

17.
萧统对赋的体认是严格的,他判断一篇作品是否为赋,依据的是作品题目是否称“赋”,这最符合作者原创之意的判定,当然也是狭义的理解。他将骚、颂、七、对问、设论等前人多与赋混用的文体与赋分体独立,各严其域,这有继承前代和同代理论家文体观念的方面,也有他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 1998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改以往的文体限制 ,相对弱化了审题方面的要求 ,提示“可以记叙经历 ,编述故事 ,发表议论 ,展开联想” ;“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因而 ,近年来一种“高考作文淡化文体”的议论炒得很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而且要“符合文体要求” ,绝对没有“淡化文体”的意思 ,命题者的意图也不是要“淡化文体” ,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体 ,进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文。笔者…  相似文献   

19.
【考点综述】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以"记叙"为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为纬。"记叙"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描写"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或生存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自己顺手的文体 学生考场选用哪种文体,要看自己平时对该文体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在作文复习课上避免求共性,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擅长叙事的就选择记叙文;擅长说理的就选择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就选择散文;擅长想象的就选童话……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可以抒发对水的情感;可以议论“水滴石穿”的道理;可以编写“水”的童话等等。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如果将“文体不限”理解为“不要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如果片面追求新奇也会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