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素质教育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高校体育教学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新的表述 ,即 :①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学生体质健康 ;②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可操作性强的运动项目 ,并达到一定技能水平 ;③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知识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高校体育教学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新的表述 ,即 :①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学生体质健康 ;②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可操作性强的运动项目 ,并达到一定技能水平 ;③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知识  相似文献   

3.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告诉我们: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反复矫正,才能掌握和达到熟练。因此练习、矫正和巩固构成了运动技能形成的三要素。如果在课堂上能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当堂效率必定事半功倍。为促进新、旧运动技能的顺利迁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互助、团结、合作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特设置了“三路”、“三站”。  相似文献   

4.
<正>一、"两强"技能涵义"两强"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拥有"一专"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很好地掌握两个运动项目的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利用这两个运动项目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还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对参与这两个运动项目练习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通过自身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参加这两个运动项目的练习对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有哪些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校体育》2021,(2):42-44
<正>运动技能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缺乏运动技能是学生不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1],因此,学校体育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教育部2011年就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校体育》2020,(12):53-54
<正>教学应遵照每一个动作或技术都要为运动特性服务的"大运动观"教学原则展开教学与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将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原理用得合理的教学([1])。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效地为一个项目作出贡献的运动学习,才是有效的运动学习,这是"大运动观"所追求的结果([1])。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效地为一个项目作出贡献的运动学习,才是有效的运动学习,这是"大运动观"所追求的结果([2])。动作是运动项目的基础,动作学习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起点,相对于运动项目来说,动作学习实际上是被分解后的教学,分解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单个动作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小学体育应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过分地要求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小学体育"悦动课堂"其实质是践行小学体育新课程理念,倡导符合小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思想。小学体育"悦动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很好地将学生潜在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悦动课堂"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而且还可以提升和发展学生体能,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凸显快乐高效。笔者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就小学体育如何实施"悦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谈几点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22,(1):32-34
运用文献资料费、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结合广州市初中体育中考政策,以大课堂体育教学模式为试点和抓手,阐述学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足球教学,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帮助学生获得足球运动技能,奠定终身体基础。结果:体育大课堂可有效解决班级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球类项目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体育课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教学过程宏现层面上理解运动技能习得过程,试图重构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框架,并将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各因子转化为可操作性变量,运用AMOS数理统计软件,对开放性运动技能形成路径(以排球项目为实例)和混合性运动技能形戍路径(以背越式跳高为实例)进行分析.路径分析表明,无论是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还是混合性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原有身体素质越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运用在混合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作用系数为0,没有作用力,可能与该运动技能项目的特点有关,单纯的机械重复运动,缺乏一定的策略性;在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的作用力仅次于原有身体素质,总作用效应为0.198.  相似文献   

10.
<正>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即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的影响作用。遵循运动技能的迁移规律,避免负迁移,合理使用正迁移,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一、夯实基础,避免负迁移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看,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新技能的神经元联系要超过之前的神经元联系需要漫长的时间。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容易被之前所学的技术动作所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学生在学习蹲踞式跳远动作时,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技能。另一个含义是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还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体育素养的发展上。这种差异体现在:①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②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中所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弊端1.教学内容因教师的个性差异受限制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而言学习到一个新的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一、背景体育课堂要关注体育"弱势生",是因为体育"弱势生"在身体条件、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同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如再加上其他学生的排斥,则会导致他们远离体育。为此,要敢于打破常规,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初中体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与落实,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显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帮助养成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运动参与习惯。为此,本文在分析初中田径课堂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基础上,就初中体育田径课堂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作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新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有六个运动技能系列必修10学分,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通过考核并成绩合格者可取得1学分。再看,高中《国家  相似文献   

16.
在学生中,流传着一种“田径苦,体操难,打球好玩”的顺口溜。各项技术教学有其特点,体操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项目,掌握技术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有着特别巨大的作用,兴趣能促进学习迅速地成功地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遵循这一理论,在课堂上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体操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达到既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快乐,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可以保证体育器材的环保利用,提高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校体育》2021,(4):68-69
<正>"教会"是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勤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途径,"常赛"是学生技能运用的平台。"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勤练"巩固"教会"的技能;"常赛"反馈"教会"的效果。通过"勤练"提升的技能水平运用于"常赛","常赛"营造的运动氛围激励"勤练",三者相互促进。"教会、勤练、常赛"既可以在一节课中或某一个练习环节进行闭环设计,也可以突破课堂限制,着眼于校园体育活动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受一定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学生也不可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一下子完全掌握。体育教学有其独特性,它的教学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外,还要形成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另外,受课堂教学具体条件的限制,课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难甚至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外辅导,学生进行课下练习,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教育学中曾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17,(2):1-2
运动技能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中四个学习方面之一,对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着因果循环的关系。现实中有不少的体育教师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学生在课堂中怎样学好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师身上。其实,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好坏取决于体育教师拥有运动技能之程度。文章尝试着就这一问题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