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该文在辨析各文论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雕龙》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雕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小说,备受鲁迅先生的推崇。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作为"功能"单位的"灯笼",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灯笼"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3.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张问陶诗歌菁华录》乃继中华书局《船山诗草》、周宇澄先生《船山诗选》、成镜深先生《船山诗草全注》出版后,张问陶研究进程中的又一学术研究硕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5.
张丽 《文教资料》2011,(8):13-15
《祖堂集》中有"无不"、"不无"和"无非"、"非无"两组倒序词,本文试图分析它们在语意、语法和语用方面的不同,并对其演变发展和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程俊英先生因"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习语在《国风》里多用来表示男女双方的爱情,以及"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而断定《车邻》的主题并非"君臣相得",而是与男女之情有关,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断面"。但经过对"阪有漆,隰有栗"式兴句、"寺人"、周代车舆制度及礼乐文化的考察,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应是"君臣相得"。  相似文献   

7.
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以散文见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真挚、深厚、清幽"(语出叶绍钧《朱佩弦先生》)。对这些名篇的各版本解读累现报端,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而收录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绿》,却鲜有探究、发声者。究其原因,或在于《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情景、事理结合得疏密有致,研读者颇能感受到种种情思、理趣,进而作阐释、生发;小品类的散文《绿》,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  相似文献   

8.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作为现当代最美的散文之一,在选入中学教材时,叶圣陶先生却把"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删除了,同时被删除的还有后面的《采莲赋》。张厚感先生给出的理由是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这是官方的理由。讨厌这"刚出浴的美人"。——从年少到年老,我几次在月下,站在荷塘边,观察叶子中间的"白花",论神论形,它们怎么也无法与"刚出浴的美人"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最早的笺注本,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除对其大量采录外,还作了必要的增补和订正,但也有漏收及沿袭讹误之处。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作者不易,笺释家尤难"之说,也警示我们在古籍整理中必须确保严谨、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端木蕻良先生红学研究的述评,从"不求甚解"之读书法、"于精微处见性情"之眼光和历代哲学家之思想与《红楼梦》三个方面论述了端木先生的红学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14.
以张梦井先生在《比较翻译概论》中提出的散文译质的三个标准表情(或情感)的传递是否正确;韵味的表达是否恰当的标准为理论基础,并基于他的"采蜜式比较"和"借鉴式比较"方法,提出"采蜜借鉴式比较"。基于以上理论对《荷塘月色》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反腐文学的创作中,湖南作家王跃文和山西作家张平的作品虽风格各异却影响深远,前者以揭示官场中诸关系、规则见长,而后者重在歌颂正气、为民代言。文章通过比较《国家干部》(张平)和《国画》(王跃文)来探析二位作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挖掘腐败根源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无论是被称为"官场小说"的《国画》,还是被称为"反腐小说"的《国家干部》,它们都立足于现实,及时反映现实问题,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苏轼《赤壁赋》中有"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一句,教材注:"〔肴核〕菜肴和果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将"肴"解释为"菜肴",我认为解释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杨廷福等曾认为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郑显文先生最近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证,力证《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不谬。但检讨郑显文先生的各项证据,发现并不足以支持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的观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存《唐律疏议》并不是永徽四年(653)的《永徽律疏》。  相似文献   

20.
《史记》被公认是历史实录,《夷坚志》自认为是社会实录,两者有继承关系,本文比较其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夷坚志》影响到后代的如《南村辍耕录》、《剪燈新话》、《聊斋志异》等一流笔记、小说名著。当代受影响的如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张居正》、《野葫芦引》、《曾国藩》、《走在人生的边上》等一些当代中国的一流名著。本文则以实例说明古代作家相信和热心描写占卜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