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正>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8月出版作者威廉·卢夫(William.A.Rugh)具有31年的外交官经历,曾任美国驻也门、阿联酋大使,现为美国中东教育和培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对美国公共外交政策,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充分的发言权。公共外交的使命主要是推动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的长期信任,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该书作者在书中以最新的视角和亲历的经验,通过描述驻外使馆工作的美国外交官是如何与外国民众沟通的方式,来介绍美国社会、文化及对外政策。作者认为,鉴于恐怖分子和其他敌对势力借助社交媒体等现代通讯工具对美国话语进行误读乃至歪曲,想在海外  相似文献   

2.
世博会既是中国向世界开展对外宣传的平台,也是世界向中国开展对外宣传的平台。这种"外宣与被外宣"同时并存、双向互动的对外宣传新态势,也折射出了公共外交领域的双向互动态势,为我们站在新的高度推进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一、领导人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泰晤士报》,被用于对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仪态的描述,其定义仅为"礼貌举止"。1965年,美国埃德蒙德·古里恩教授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定义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其把公共外交定义成"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此后,很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都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国务院将其定义为"一类依靠国际间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对外国公众施加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大众传媒出现后,对外国公众的宣传除了原有的人际传播之外,日益重视和依赖大众传媒的中介,甚至于一些国家把公共外交等同于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美国为提升其国际广播系统的国际传播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修改了《史密斯蒙特法》(Smith-Mundt Act),颁布了《现代史密斯-蒙特法》(Smith-Mundt Modernization Act)。该法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3年1月签署生效的,新法案的亮点在于取消了针对美国国际广播机构65年的一项禁令:允许美国国际广播的传播内容面向本国公众传播,这在美国国际广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奥巴马"灵巧外交"(smart diplomacy)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而根据2014年BBG(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美国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与外国公众对话的另一端,除应当拥有一个广泛、高效的运作体系外,还应当具有人格化的机能、进行人格化的呈现。关于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人格化呈现的建设实例,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国,在数万亿美元的投入之下,其数十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有着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2年2月13日至17日,应美国副总统拜登邀请,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广泛接触美国各界人士,出席有关经贸、人文、地方交流活动,还特意拜访了艾奥瓦州27年的老友,访问农场,观看NBA等,这些活动都属于领导人公共外交的范畴。本文主要以跨文化传播理论、公共外交理论为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在全球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有人称这一外交为"推外交",有人称它为"数字外交",还有人称它为"社会化媒体外交"。①为突出这一公共外交形式的鲜明特性,本文称社会化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10.
正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重要的国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民粹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全球兴起,而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受到以中国为首的强国的挑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快速改变全球的传播生态。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变化,都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至2019年,国际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这个词正在走入国人视野,可以说,这是人民政协近两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并践行公共外交的结果。其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利用自身优势,为推动公共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政协委员更是结合本职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外交官员之间的“密室外交”已经不再方便,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单向的“宣传”和“传播”迅速地让位于公众广泛参与的双向或者多向交流。作为营造和管理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国际潮流和一门新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11,(1):44-44
近日,“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此次研讨会旨在从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解读公共外交这一课题,以不同交流方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南希·斯诺(Nancy Snow)为国际知名学者,中国清华大学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学教授,日本坦普尔大学当代亚洲研究学院兼职研究员,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尔顿分校传播学名誉教授。她曾先后任职于美国新闻署、美国国务院、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组织、政府机构,并担任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等多国的公共外交顾问,在公共外交、国际传播、政策咨询、企业公关等领域,拥有  相似文献   

16.
<正>以往对于公共外交的应用,大多数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形象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16年公共外交学界对于"新公共外交",即非政府层面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密切关注,公共外交具备了拓展其应用场景的条件,可以成为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城市外宣部门"牵头抓"的总作用,整合城市品牌信息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外传递出统一的、持续的、有效的城市形象内容,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驻华使馆自2009年3月起开通了以中文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博客和微博平台,成为各外国驻华使馆中利用社交媒体践行公共外交的最早行动者之一。我们对美国驻华使馆微博博客的分析发现:让中国公众更加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使馆微博外交的重要使命;从中国公众的关注点出发整合美国文化资源、利用重大事件所吸引的注意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大大推动了公共外交由线下向线上、由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迁移的步伐,加速了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一方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全球性危机时,数字公共外交为国家形象的管理和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疫情所呈现危机时期的复杂传播格局也为数字公共外交的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总的来看,此次疫情期间数字公共外交实践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为在数字空间建立一定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经验,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我国未来的数字公共外交工作应增强战略性部署,调整组织机构设置,进行数字化调适。在数字技术引领的人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大潮面前,学界和业界应当加强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公共外交作为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息息相关的概念,其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跟踪,我们发现自2012年公共外交论文发表高峰后,2013年、2014年公共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数量曾有所下降,且概念较为繁杂、体系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