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  相似文献   

2.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4.
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竖列两则文化消息。分别署名为本报通讯员某某、本报记者某某。我忽然眼前一亮。为该报这种对通讯员的尊重感动。作者署名的排序,按采写工作的主次,本为常理。但好多媒体的惯例是,凡通讯员与记者共同发稿,多是通讯员在后。甚至有的媒体署名不拿通讯员当回事。前不久,一县级电视台记者发牢骚:他写了一稿,寄到某  相似文献   

5.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6.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7.
丛敏 《编辑学报》2020,32(3):303-306
近年来,科研合作的不当署名问题持续发生。设立作者贡献声明制度,使期刊应对不当署名行为更加主动,从源头阻断不当署名乱象。借助作者贡献声明可以识别论文合著中,具有作者资格未署名、不具有作者资格而署名的不当行为;定性判断署名排序与作者对论文的实际贡献是否相符,为署名顺序提供参考,为期刊规范作者署名、防范不当署名行为提供有效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颜巧元 《编辑学报》2013,25(5):460-462
科技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存在通信作者署名滥用现象,包括主动署名(主要有逐利署名和人情署名)和被动署名(主要有强制署名和买卖署名)2大类。认为:应加强作者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治不端行为力度;科技期刊编辑部须采取重新设计著作权授权书、反复核实通信作者信息、与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等措施来加以应对,以净化学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章谁写署谁的名字,这本是署名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出于各种原由,一些章在报刊上发表出来后.因为署名而变了味,出现了种种怪状。  相似文献   

10.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11.
丛敏  王景周 《编辑学报》2021,33(2):170-175
科研诚信治理进入深水区,学术论文的不端署名行为因其可操作性强及隐蔽性深,成为科研诚信治理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本文重点研究署名中的作者身份操纵和同等贡献作者滥用问题,分析其表现形式、成因及危害,提出学术期刊遏制不端署名的应对策略:首先,参照国内外标准,制定署名指南,明确署名规则;其次,利用期刊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宣传署名规范,提高科研人员正确署名的自觉性;最后,根据作者身份信息和贡献声明,定性审查作者署名资格、同等贡献署名是否合理等.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乱署名也是不正之风宝彤近翻报纸,发现署名多的情况有增无减。一条几十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自然,重大事件的报道,数人合作采写,共同署名,无可非议。现在的问题是:那些署名者中,陪同采访者有之,审稿者有之,参与研究、修改者有之,以帮助处理稿件为名“敲竹杠”者亦有之。还有作者为了讨好,把领导的名挂上。任意署名,不仅真正的作者不好找,真正的责任者也没有了。借署名徇私、掠人之美,是不正之风,应该纠正。前年,有人让我去写经商专业户陈明正,当时想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几年了,要没特点不一定好报道,结果发现陈明正经商与众不同。他注意捕捉商品信息。一次,他见到一位过路女  相似文献   

13.
据回忆文章介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编辑考虑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发表时不署作者本人名字,征得胡同意,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署“本报特约评论员”就能增加文章分量。扩大影响力呢?评论员是写评论文章的行家里手,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多是集体策划,多人参与集思广益写成的。  相似文献   

14.
时下,你阅读新闻报刊注意文尾署名,就会发现许多稿件的作者有三五个之多。通常,在报上适当的刊登记者与下面通讯专干下乡合写的新闻报道,这也不足为奇。可是,有某些报纸长期如此,就未必使读者相信了。这究竟是否每次都是合作的?或者说,通讯专干根本就没有写,可否说是让记者署名顶完成任务呢?或  相似文献   

15.
李明杰  周亚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1):111-115,126
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从最初的不署名,到书名兼署作者信息,再到后来单独的卷端署名;从单一的著述方式的题署,到多种著述方式的分列题署,再到后来的各种著述方式的组合题署;从单一的作者姓名的题署,到姓名与朝代、籍贯、官职、字号、著述方式等其他项目的连署,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详细的规范化发展过程,这也是古人著作权意识不断觉醒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期刊编辑文后署名确有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鹭滨 《编辑学报》2007,19(5):373-374
针对文后编辑署名期刊呈增多的趋势,从编辑署名是告示、表明责任、体现编辑主体价值和署名起鞭策与监督作用4个方面论述编辑署名的好处,并提出编辑于文后署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明刊戏曲插图本有73种署有插图刻工姓名,主要存在于万历及其后刊本中。署名形态有二:题于图外,包括序跋、凡例之后,序跋、目录版心,或插图版心与插图书口;题于图内,题署不正式,略显隐蔽,或题署正式,位置显眼,有的接近于书画署名款识。可看出:以万历年间为界,刻工的署名愈来愈多,愈来愈显,愈来愈正式,其署名形态之演变与戏曲插图的精致化、雅化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者署名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时有所见。一则短讯,署名好几个;有些署名,三四个人每人取一个字组成;还有些署名虽不是挂张带李,但不是真姓真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不少同志对新闻作者的署名在新闻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有些同志只知道出名、得利。因此,对这个问题有统一认识的必要。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未经报道的新闻和没有作者的报道,都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新华社×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20.
一出好戏的成功上演,少不得幕后工作人员的精心配合,人们称他们为“无名英雄”。不知何时,“无名英雄”一词也浸透到新闻领域。一通讯员拿着一张市报,吃惊而困惑:他写的东西,署名竟是某专业新闻工作者;一通讯员手拿自己的作品,恭恭敬敬请某专业记者赐教,数天后,稿子见诸报端,署名变成了那位“老师”;一通讯员向某记者热情提供了线索,并共同切磋稿件,结果稿子出来后,通讯员成了“无名英雄”。更可笑的是,一位通讯员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