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夫之的号     
《新华字典》收了“姜(薹)”字,其释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也可入药。”也就是说,所谓的“姜”,就是“生姜”的“姜”。其实,“姜”还有一个义项,即姓,《新华字典》似乎漏收了这个义项(看来是漏收,因为“王”收有姓氏义;但又好像不是漏收,因为“张”“章”“朱”“赵”也未收姓氏义)。但这么一漏收,有关“姜”的一些词就不好处理了。比如,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号“姜斋”。这里的“姜”,如果孤立地看,确实不知道是姓氏的“姜”,还是生姜的“姜”,  相似文献   

2.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21,(3):M0001-M0001
本期杂志刊登的文章,主要包括2020年学术图书的盘点和新出版的著作的对话性评论。细心的读者很快会注意到,“新名词”繁多,乃是本期杂志的特点:“虚拟媒介考古学”“负人类”“后人类”“图史博弈”“后电影状态”“80年代阅读”“深层时间”“无形之神”“邪典电影”“游戏民族主义”“技术赋权”“情动的危机”“艺术意志”……  相似文献   

3.
人生就是“知”和“行”的一生。再低级的人生也离不开“知”和“行”,再高级的人生同样离不开“知”和“行”。知识、智能,可用“多”、“少”、“高”、“低”来形容;而智慧,每个人拥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4.
李卉 《青年记者》2009,(16):91-9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5.
“工业社会”演进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羽化成“后信息社会”。现代人挂在嘴边的,已不再是“信息爆炸”一类的词语,而是“数字化生存”和“网络空间”。那种“驾车遇险,本能去找‘后退’键”的故事不再是一个冷笑话。  相似文献   

6.
“干”姓读若“甘”,不读干部的“干”。“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华”姓读若“化”,不读中华的“华”。“么”姓读若“腰”,不读什么的“么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政务微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评论缺位”(包括“评论不在位”和“评论不到位”),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对策——评论“四清”:“认清”政务微博“为何评”, “厘清”政务微博“评什么”, “思清”政务微博“怎样评”,“弄清”政务微博“谁来评”.  相似文献   

8.
王瑜 《大观周刊》2012,(23):128-129
“文化”这个词,已经传遍当今社会各个角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出现了“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校园文化是根植于校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戴静静  王婧 《青年记者》2010,(16):96-97
现象分析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各种“门事件”此起彼伏,如“黄瓜门”、“街头门”、“摸奶门”、“脱裤门”、“代言门”、“保姆门”、“车震门”、“洗手门”等等,“门事件”已到了一种泛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已然意识到“人造风险”开始在安全事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社会传播却偏好前风险社会下“邪恶-正义”的二元叙事逻辑,导致“争议性科技”往往无法摆脱特定“影响性事件”的标签化效应,最终牵连事件行为人而被置放于“绝对性判断”中。后常规科学时代,只有传播媒介不再偏执于将“事件冲突”作为流量追逐的叙事手段,才可能赋予“科学”与“规范”进行理性互动、商谈的话语平台,从而构建可供争议性科技“辩白”的空间。只有传播媒介释明现代性风险、争议性科技的多元构成,正确区分影响力事件中“人的风险”与“技术的风险”,才能真正确立“风险传播”的现代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汉字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分析了“简化”、“音化”、“规范化”和“符号化”的趋势,认为“简化”和“音化”的提法需要具体分析,“规范化”和“符号化”的趋势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电子出版》2005,(2):52-53
把网络的应用服务划为“内”和“外”之分,显然有些“牵强”。不过,在现实网络的应用过程中,确实有这种迹象,令人视为“内”和“外”。在这里“内”指的是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躺平”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有关“躺平”和“内卷”的内容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躺平”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的“躺平原因”“内心情感”“寻求寄托”“享受生活”四个主题;而“内卷”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人视角下“内卷严重”“生活压力”“反抗内卷”“教育内卷”四个主题。“躺平”和“内卷”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探析了“躺平”和“内卷”流行的成因以及青年亚文化表征,并对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胡光明 《大观周刊》2011,(44):180-180
教育是发现、挖掘、呵护、培植、壮大、弘扬人性中天然的“善”和“自由”的过程,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行修养,以“同化”、“影响”的方式“激发”、“点燃”、“导引”他人自身固有的品性和资质的过程。教育不应该是把人“塑造”、“锻造”成某一模式,而应该是以“润无无声”的方式让人“自然”地成为一个自由、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现象的忧思     
目前“奴”与“被奴”两词广为流传。其实早在2003年“房奴”已作为汉语新词汇风行一时。现在又有“孩奴”、“车奴”、“蚁奴”、“卡奴”、“节奴”等热议,口风极盛。这些热词是反映人们对社会不满的极端概括,还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不论怎么说,当今社会的“奴”与“被奴”现实的确从深层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一夜之间,“山寨”一词在神州大地迅速走红。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从“山寨明星”到“山寨服装”,2008年的中国陷入了一个很“雷”、很“山寨”的怪圈。“山寨文化”一时喧嚣尘上,很多人称“山寨”为草根文化,是群众智慧的体现。我认为如今的“山寨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实在不值得我们如此大力的宣扬。  相似文献   

18.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在出版行业,人们对“机制”问题的议论颇多。有说“机制”不行,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也有说“机制”依从于“体制”,什么样的“体制”决定什么样的“机制”,换句话说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决定了现行的出版“机制”;还有说“体制”限制了“机制”,也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限制现行的出版“机制”先行等等。这些议论确实各有道理。一些出版单位也确被“机制”运转不灵困扰,或者说被“体制”限制着“机制”而不能很好地运转所困扰。  相似文献   

20.
使用“首当其冲”不要断章取义关于“首当其冲”,要说两点:一是怎样讲,二是怎样用.先说怎样讲.“首当其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其他辞书的释义基本相同.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讲,便其说不一了.“冲”,一般都释为“交通要冲”.“当”,有的释为“面对”,有的释为“处在”,有的释为“承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