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饮食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里悠久的民族文明一样深邃久远。广西典型的菜类、粉点类、茶类、酒类、酱类、食俗类等饮食文化遗产的资源态貌各具特点,体现了食源的广选性、食味的复合性、食俗的信仰性、食风的民族性等特征,应通过增强保护意识、建立管理体系、成立研究中心、加强人才培养等具体措施来保护饮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汉代合浦地区的社会与文明发展影响深刻。通过史料考析、遗存研究、文化钩沉等方式,对汉代合浦地区的食源、食涵、食器、食习等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以此揭示两汉时期合浦饮食文化的发展态貌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西饮食文化是西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区域的饮食文化缺乏系统的挖掘与整理。但事实上,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古至今的食源、食性、食涵、食俗、食风等所有饮食文化事象,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影响都是亘古遂深和日久旷远的。从史上该地域文化圈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古医食、文化学著等方面入手,首次探究了广西唐至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区域面貌。  相似文献   

4.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汉代合浦,"中外商业毕集",带动了合浦古郡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史料考析、遗存研究、文化钩沉中可以窥见当时当地的食源、食涵、食器、食习,及其饮食文化的发展态貌与特征。其饮食文化特点,表现为饮食资源丰富、茶饮之风盛行、酒文化发达、食俗多元融合等。民族与东西方文明交流推动了汉代合浦地区饮食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阳新大路铺》是黄石地区第一部有关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矿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它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黄石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以及文化发展进程、文化属性等。尤其是对我们认识黄石地区矿冶业的起始、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商周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器物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普及。东汉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记录了商周至两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金属有关的大部分文字,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详细解说可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金属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广西的饮食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受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这里适宜众多蔬菜、水果的种植,也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这些为广西饮食文化的食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由于广西气候炎热,形成了饮食好清淡、喜食酸、煲凉茶的特点。广西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亦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西美食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民族美食品种繁多,别具风味。在广西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基于民族美食的美食旅游项目开发,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成为广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对广西美食旅游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挖掘民族饮食文化宝藏,还能打造民族美食品牌,为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沅水中上游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本地区现存主体少数民族(苗、瑶、土家、侗)分布格局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西那坡黑衣壮因地处偏远、闭塞而完整地保留了壮族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黑衣壮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要继承和保护优秀的黑衣壮文化,民族教育应该肩负起承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广西龙州县壮族支系布傣族群的啵咧器乐和啵咧艺术,具有奏乐展演、文化传承、宗教法器、族群教化、娱人娱神等五个典型的社会功能,各功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为渗透。啵咧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在布傣人民的意识中潜移默化,作为娱人娱神的器乐,刺激布傣族群人民的感情,起到了凝聚力量,传承文明,教化子孙等功用,为壮民族文化一朵不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环北部湾地区是壮族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通过饮食文化研究的三个领域,即吃什么、怎么做及怎样吃来展开对环北部湾地区壮族饮食文化的研究,以探索壮族饮食文化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4.
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习俗在内的饮食文化习俗。壮族的饮食文化习俗具有三大特点:喜食糯米食品,喜食生腌酸辣,饮食礼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族生态视角下的京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经近500年的繁衍生息,中国京族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京族民族文化最鲜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海滨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海洋少数民族特征。受区域多民族聚居、现代农业与渔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边贸互市交流等诸多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广西东兴京族各种生活场景中的饮食事像丰富多彩。近年来,东兴京族饮食文化资源面临着流失的危机,需实施政府主导下的整体保护、主动保护、开发保护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京族是一个以海洋经济活动为特色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渊源,其饮食明显地体现出越南越人(京族)稻作文明的烙印。通过对居住在中国北部湾畔的京族这一海洋民族饮食的考察,发现京族饮食既具有汉族等农业民族饮食文化的共性,又不乏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其饮食受地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经济与文化互动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