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本”的定义,向来有多种阐释,这里,我只将其定位为语文教科书中的具体课文。因之,我所言说的“文本价值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是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是这些课文满足语文课程需求的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4.
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吴晓琴 《云南教育》2004,(25):37-38
《小狮子爱尔莎》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相似文献   

6.
《小马过河》是一篇入选教材很久的童话故事。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几个学生,按照预设的情节把课文演一演。台上的小演员们与课文一致的台词,以及生动的演艺,往往令我陶醉于自己设定的美好情境中。但令我不解的是,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如今再教这篇课  相似文献   

7.
《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笔者曾执教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2001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了,笔者重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再一次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三次教学同篇课文,深切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我也体会到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教师应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9.
超越     
一曲悠扬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响起,顿时,全班沉浸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情景里。伴随着音乐,我缓缓地向学生介绍盛产大象、景色怡人的泰国首都———曼谷。按照事先的教学安排,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自己谈谈这篇课文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根据我的设想和课文中提到的:学生应谈到小象乖巧、聪明。果然,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小象乖巧、聪明让我印象深……”几个学生回答下来,我暗自高兴,准备顺理成章地往下讲课,又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难道还会有不同的意见吗?我疑惑地看着他,“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印象…  相似文献   

10.
李本聪 《云南教育》2007,(10S):27-27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首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还有课文表述的内容。下面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相似文献   

12.
缪秋菊 《学语文》2010,(5):43-44
我所教的课文是《伟大的悲剧》,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课文篇幅较长,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教点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同听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观摹课的缘故,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据说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这篇课文,“我不喜欢”前些日子,我  相似文献   

14.
《放风筝》此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有两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蜒风筝。2.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16.
毛朋华  黄蓉 《云南教育》2005,(13):16-16
《放小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写“我”放飞一只小鸟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画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鸟儿,走近人物,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感受情境,感悟情感。  相似文献   

17.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18.
罗大章 《贵州教育》2009,(21):46-46
今年又上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七(5)班和七(7)班,这是我第三年接七年级语文课了。第一节课堂上,我简单介绍本单元课文的教学目的、各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及对学生提出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边讲边进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中,在学生还没回过神来的情况下,我已经把课文《在山的那边》背诵完了,这才叫学生打开课本来看。  相似文献   

19.
孙燕 《山东教育》2005,(16):32-32
《乌鸦喝水》,一篇经典的课文.一个童话工的益智故事,短小精悍而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很喜欢,也愿意和学生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20.
开学了,你为你的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好目标了吗?如果没有,你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将走向哪里呢?你是否认为按教材一篇又一篇课文教下去。教完了选用的课文,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你是否拿到一篇课文,眼里就只有这一篇课文了,只想着如何寻找一个最佳教学切入点,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又能解决难点,并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是你想过“为什么而教”吗?你教学的终点在哪儿?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因为你没有为本阶段的教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