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其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流寓陇右时期,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在其创作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突出,其中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主张民族和睦和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共同构成了其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文人求仕不遇的文化心理 ,在多元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至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及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4.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像凤凰是禽中之王一样,是诗中之圣.作为杜甫常用的一个诗歌意象,凤凰意象表现着杜甫高远的心灵视角和高贵的人生精神,是杜甫的精神图腾与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6.
“目生活”是人类一个重要且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人之行万里路者,意在离开本土本位,面对新天新地,拉开自我距离,形成审美观照.杜甫一生浪迹天涯,“目生活”堪称丰富,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杨伦《杜诗镜铨》说杜甫“饥饿穷山,流离道路……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语中“蒿目”,即指杜甫落荒而走的“目生活”,对此,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表述是“即目抒情”.杜甫在陇右别开生面的江山行旅,给他带来了独特丰富的“目生活”,也给他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题诗想.睹物生情而心领神会,是杜甫院右诗歌“目生活”达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杜甫评价庾信作品时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后又屡屡用"老成"评价他人的文学作品。"老成"体现出杜甫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是杜甫作品努力追求并达成的艺术高点。溯源"老成"一词词义,结合历代文学批评家对"老成"的理解,分析杜甫后期作品,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也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相似文献   

8.
杜诗"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与其沉浮的一生有莫大的关系,不过到中年才始见端倪,成熟于晚年.中外诸家都在考其"沉郁"的内容和"顿挫"的诗歌形式表现,却忽视了杜甫晚年诗歌中的"纵横"之气的展现形式.杜诗所展现的是"悲壮"的空间和时间的纵横交错感,也正是这种"纵横交错"之感成就了杜甫诗歌的悲壮.考其具体源流和诗歌表现以及所营造出来的诗风都将成为思辨的内容,而这都要落脚到杜甫晚年诗歌"纵横"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杜诗中的物候描写,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密切.<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古今注本仅以"白露节"为注,而未能触及它的抒情性质.此句所表达的是游子的物候之惊、思归之情.其情感根基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安土重迁"意识.<同谷七歌>其六,写蝮蛇出游,古今注家多认为有所喻指,这是误解.蝮蛇出现是杜甫对物候的写实,它兆示春气的萌动,在饥寒交迫的杜甫眼中,它的出现是生命复苏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0.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