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 ,论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 (学 ,考 )等问题如何突出技术性学科的特点 ,以真正落实在教学层面上 ,落实在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上。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199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从199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到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提出一个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视野,即从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然后以这一新视野为基点,着重讨论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不断深入,在中小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而且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彻底走进了校园和师生的生活。新课程的标准也在走进校园,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地改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做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该课程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 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但是,进 行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配套设施 老旧、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不规范等原因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开 展困难,为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过程中应对上述问题进行关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和解决 对策,从而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各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相当重视,人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实施“校校通”工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研讨竞赛,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透视火热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笔者对一些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一些一线教师,看到了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着层次不同的误区。在此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以引起各位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解读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试行)》时比较认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同时产生了这方面大量的论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这种理...  相似文献   

8.
张丰 《中小学电教》2002,(11):13-15
教育部于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将从2001年到2010年,分三个阶段在全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号角吹响之后,关于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目标定位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观,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育活动。一门课从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发达国家尤其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改革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也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但是,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新型学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本文试从国外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策略。一、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1.英国英国在1988年设立的国家课程中,…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地做出调整和转变,以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概述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具体表现,简述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育逐步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为我们送来了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教育教学信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学科教学之中,合理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教育进校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愈显突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作了具体的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有利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正确了解和掌握,有利于促进各地信息技术课程普及工作的开展和切实落实。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逐步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为我们送来了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教育教学信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学科教学之中,合理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教育进校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被提上了中小学的课程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如何体现其教育价值?如何实现其价值?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思索中,在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中,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振兴国家的根本,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浪潮中,提升国民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本文通过对台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等进行分析,了解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观念滞后、师资力量匮乏、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普及。因此,适应信息科学的发展要求,多渠道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中小学,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关键。本文从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改进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段爱峰 《教学与管理》2014,(12):153-156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本文梳理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从起步到实现系统发展的历史沿革。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单独设课与整合课程并重、信息技术教育人文化、政府主导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注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特征。借鉴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政府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改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加强资源建设,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为出发点,通过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以新课标为导向,从学科地位、师资培训、资金投入、教材编制等方面规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入中小学必修课,虽说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也由于体制问题、认识不到位、重视层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建设、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角色转变。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这个转变不单是一个课程名字的改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彻底把信息技术从一个学科,转变为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倡导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