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针对赵家坝煤矿9#煤层上行开采对7#煤层影响等问题,通过现场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室数值分析及相似模拟,并结合现场探测,确定覆岩的采动影响范围、岩层移动角、“三带”的划分、7#煤层破坏程度等;通过数值模拟9#煤层覆岩的变形破坏形态,模拟7#煤层走向和倾斜的下沉曲线,模拟采动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确定7#层及其底板的破坏程度,验证上行开采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相似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对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的移动规律及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探讨。根据相似原理,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采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覆岩移动及裂隙发育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煤层覆岩下沉曲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等。  相似文献   

3.
深井开采的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FLAC3D对深部采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深部采场其超前支承压力的变化特征,通过现场实测获得深井开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而提供支护措施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谢桥煤矿工程技术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煤层群开采采场围岩力学特征及上部煤层所受采动效应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采场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及下部煤层开采后上部煤层的采动效应规律,研究表明随着采动影响应力壳是不断演化的发展的,采场上部煤岩体的应力是受控于应力壳的发展与演化,因此下部煤层开采上部煤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应力壳息息相关,应力壳笼罩下的煤层属于低应力区,壳基影响的区域是应力集中区域。  相似文献   

5.
煤层采动后,采场围岩的应力状态将发生改变,会产生一定范围的变形与破坏,不同煤层采动过程中的底板破坏具有一定的规律,正确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是评价底板阻水能力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经验公式计算及现场注水试验监测等方法对1煤开采过程中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探测,初步探讨新集二矿1煤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发育规律,为后期1煤开采过程中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留设、阻水能力的评价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防治底板灰岩突水的目的,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鸡西盆地穆棱组煤层在走向、倾向上可采煤层变化的特征,以及及富煤带、聚煤中心的分布情况的分析,简述了鸡西盆地穆棱组煤层聚煤规律。鸡西盆地穆棱组煤层层位发育比较稳定,但是在可采煤层厚度上则变化较大,延走向和倾斜方向上,煤层厚度呈跳跃式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山区地形条件复杂,煤层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平原区不同。该建模方法在金河煤矿中得到应用,通过对真实的开挖过程进行力学数值模拟,得到了采场的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煤层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〇掌握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是瓦斯治理的重要前提保障。一八九煤矿根据地勘瓦斯参数推测的瓦斯赋存与实际相差较大,〇对矿井瓦斯治理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一八九煤矿5号煤层埋深因素的分析研究,结合井下实测瓦斯数据,研究并掌握〇了一八九煤矿5号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9.
高应力区"三软"煤层具有极高的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为降低"三软"煤层开采时瓦斯突出的危险性,降低瓦斯事故灾害。本文通过建立二维顺层钻孔瓦斯抽采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不同瓦斯抽采方式下煤层瓦斯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钻孔数量的增加,瓦斯抽采效果越好,但"三软"煤层接近煤壁位置的瓦斯较难抽出。  相似文献   

10.
王松 《科技风》2012,(2):119-121
露天边坡形成后,巷道稳定性将受工作面采动的影响,停采线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巷道的稳定性。针对某煤炭工业公司安家岭井工矿4#和9#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研究了9#煤层开采对4#煤层工作面三条大巷的采动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9#煤层开采到距辅运大巷110m时,4#煤三条大巷的最大主应力已经超过峰值,过大的位移导致巷道两帮凸起和倾斜,辅运大巷与主运大巷的塑性区贯通,煤柱的承载力开始降低。因此提出停采线与辅运大巷的合理距离应不小于110m,以保证4#煤三条大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动我国智能化采煤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化采煤方式进行仿真和动态评价研究。首先,运用witness对智能化采煤生产方式进行实时的仿真,得到其循环时间、设备利用率等数据。然后,运用TOPSIS综合评价出最优采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witness仿真和TOPSIS评价可以实时地仿真采煤生产情况,动态地评价最优采煤方式。且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根据生产环境参数的变化,实时输入仿真模型,智能动态地评价最优采煤方式,指导智能开采设备改变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用层次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松宜煤矿区塌陷的形成及其发育分布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及深部煤层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的遗煤会产生低温氧化,并且会伴随有CO气体涌出。而相邻采空区之间会存在漏风,从而会加大CO气体积聚。以昊达煤矿为例,通过束管分析,找出相邻采空区之间CO产生规律,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于立宏  王艳  陈家宜 《资源科学》2019,41(12):2155-2171
中国采矿业具有代际负外部性和环境负外部性特征,但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不考虑负外部性影响,而现有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也仅考虑环境污染,难以真实衡量采矿业的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本文构建了考虑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基于2005—2015年采矿业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其变动率,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代际负外部性、环境负外部性等,以考察其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结果显示:①考虑环境和代际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②采矿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开采业增速最快,其次为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油气开采业最低。③代际和环境负外部性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皆呈现抑制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抑制程度存在异质性。环境负外部性对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而代际负外部性对油气开采业和黑色金属开采业的抑制作用则高于其他采矿业。  相似文献   

16.
按煤炭城市划分的原则,在构建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OFM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分地县两种类型对中国煤炭城市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分类;采用GPCA全局主成分方法,分别对其总体和组别的经济运行轨迹进行了动态描述。研究结果表明:①分类显示地县两类煤炭城市随着组数的升高,其职能表现为煤炭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规模扩展和区位分布则表现出明显差异;②全局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级煤炭城市发展与其经济支撑能力、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模、城市环境更为相关,而县级煤炭城市发展与其职能、经济支撑能力和规模的联系更为密切,但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支撑能力提高都是两类煤炭城市发展的关键;③两类煤炭城市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和及其内部各组的经济运行水平劣化顺序也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的经济运行能力变化随着职能、规模和区位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矿业增长迅速,特别是煤矿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生产,水是自然灾害之一,为能及时排出井巷的污水,合理利用水泵的有效功率,这将依赖于电子产品及自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鉴于国内露天矿转井工开采的实际情况,对于采动坡地稳定分析较少。结合了阜新高海煤矿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软件,建立了海州露天矿边坡的三维模型,对采动影响下的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露天矿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特点及稳定性的基本状况。模拟的结果对采动边坡的位移和受力状态进行分析,为采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大程度的减小井工开采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影响,文章通过具体的实验依据,以朱庄煤矿为研究基础,对煤炭开采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治理方案研究与分析,对煤炭企业安全、高效、经济开采及巷道支护等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以后类似条件的矿井环境评价与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for constructing and generating chaos from a class of three-dimensional 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via a heteroclinic loop based on the Shilnikov criterion. First, the existence of a switching rule for the system is derived by utilizing the Shilnikov heteroclinic criterion. Then a general design philosophy and its procedure of switching rule are provided to ensur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cable to engineering. Two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validate the main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ability of the schem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eveloped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