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凯 《文教资料》2008,(10):11-12
<文选>版本众多,历来对诸多版本的争议很多,诸版本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李善在注<文选>时所用的材料是为古今所称道的,他用大量当时留存的典籍中的文句来解释相关词语,一改过去以义理来训诂词语、解读文章的方法,开创了训诂全新的模式.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散佚典籍的只言片语,以及现存典籍的大量佚文.但是历来对李善注引文,颇有争议,尤其是其注引<史记>等史部文献,常常意译、错引,给阅读带来很大困难,现将其典型例子整理出来并校对之,还<史记>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是传世的先秦医学典籍,其文献涉及面广,词汇量大,其中反义词富有特色,是<内经>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穷尽列举<黄帝内经>一书反义词,并对其反义词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和总结,可以窥探出古汉语反义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曦 《华章》2011,(13)
<周易>虽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卜筮之书,确是追溯当时哲学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然其文献价值又远不止于哲学,其史学和文学价值同样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养生,又名摄生,即保养生命之义[1].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有丰富的养生内容.<内经>的养生学说,不仅有系统的理论,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2].  相似文献   

5.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7.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宋代"乡先生"的教学满足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他们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维系着儒家典籍的传承.乡先生的<诗经>教学侧重于<毛诗序>等前代经典的传授,是平民阶层<诗>学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是宋代<诗经>学话语重建的积极参与人,由于有了这一群体的加入,使得宋代<诗>学研究风格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少量重要学者身上,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宋代<诗>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经典辈出,而<诗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关雎>作为<诗经>首篇,更不为人们所忽略.因此,自其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就开始了对<关雎>的种种阐释,但因为时代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原因,对其主旨的阐释又不尽相同,这正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本文就各家对<关雎>的阐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古事记>作为日本现存最古的典籍,可谓是日本文学创作活动的起点.其首次将日本神话、传说、故事和古代歌谣通过文本的形式汇成一册,成为日本乃至世界各国学者研究日本神话、历史、以及民族性格的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古事记>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古事记>中人物性格变化一些规律和特征,并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12.
李善<文选>注征引文献众多,其中有多处称引<毛诗>.研究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李善注中引用<毛诗>的情况,进而考察李善注引<毛诗>的特色,可以发现,李善引用<毛诗>有严谨精到的一面,也存在着误引和意违之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唐朝使职是唐朝官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专门记载官制的<大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以及<通典>等唐代典籍却对之记载很少,多为一提而过,实为一大缺憾.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以罗振玉为代表的学术界开始了对唐朝使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的异同.<旧唐书>叙事风格朴实,<唐语林>叙事活泼,更注重趣味性.  相似文献   

18.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都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19.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诗经>耕、真合韵问题,学界历来观点不一.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承认<诗经>中存在耕、真合韵;一派认为<诗经>中没有耕、真合韵.两派的分歧,主要源于对"令"声字的归部不一.以上古典籍文献、汉语方言及闽语歌谣作为研究素材,可以确定<诗经>并无耕、真合韵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其押韵字皆具-n、-ng两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