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正2014年4月14至15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本刊特约记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期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会——"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在南通举行。江苏各市职教教研机构负责人一行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文化寻宝活动,追寻张謇足迹,现场体会张謇职教思想的当代传承,受益良多。集张謇职教思想的学术研究、思想宣传、文化建设、素质教育、遗产传习于一体。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张謇精神,将张謇故居、南通博物苑设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张謇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很多契合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应重点关注张謇教育思想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在契合点,通过灵活运用张謇教育思想,点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3.
《张謇教育文论选注》是教育史,它通过对张謇教育情怀、实践与思想的梳理、解释,呈现了南通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且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境和脉络;是教育学,它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出张謇"村落主义"理念的伟大抱负和鲜明特色,也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的启迪;是教育家评传,它采用多种方式对张謇这位伟大教育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让张謇可贵而独特的教育人格在对其文论的选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中的张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被誉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张謇对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继承,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现代性。张謇"会通古今,兼具中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体现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所进行的融合与选择。他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他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得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学謇弘謇"深觉教育真谛蕴含其中,现仅从对班主任工作启示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实践浅谈几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6.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最应称教育家。张謇视教育为“父”,又以“父”事教育。一方面,“父教育”是张謇最富哲理、最为核心、最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南通教育深深留下了张謇的个人印记,他已成为南通教育之乡之父和南通地方文化的标识。因而,张謇更应称“‘父’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叶字红 《广西教育》2007,(12A):26-27
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今天的南通地区保存着当年张謇创建的很多建筑遗址。本课以张謇为引线,结合其生平和创业时的建筑,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这群建筑,构成集历史文化和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美术综合课。  相似文献   

9.
1916年,一次世界大战方酣之际,我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民族实业家张謇的纺织工业也正处于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为长期发展纺织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扩大原棉资源,培植后劲,张謇运用自己多方面的影响力,号召通、海、启移民,溯风北上,在大丰沿海滩涂上创办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农业模式的"大丰盐垦公司",废灶兴棉,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实行自己"办实业、兴教育、实行地方自治"的实业救国乌托邦梦想,为了推广植棉新技术,提高棉花产量,1932年在大丰盐垦公司创办了农垦训练班,对外名义称"南通农学院农科附属农垦训练班",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职教特点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张謇实业教育职教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秉张謇教育思想开现代特教新路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原名南通盲哑学校,系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6年创办的全国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自教的特殊教育学校。建校初期,学校以"造就盲哑,使具有普通之学问、实业之技能及日用操作之知识,俾能自立谋生".为宗旨,开设发音、凸字、国文、修身、园艺、藤工等课程。毕业生张遐龄、王振音等分赴台湾、苏州等地推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季震  秦玉清 《江苏高教》2002,(2):126-127
民国时期 ,江苏有一所地方大学 ,办学起步早 ,有个性 ,以过硬的教育质量享誉全国 ,解放后因为高校院系调整而不复存在———这就是张謇创建的南通大学。190 6年秋 ,张謇在南通师范附设农科 ,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不久 ,农科脱离师范独立发展 ,1912年改称南通乙种农校。同年 ,张謇  相似文献   

13.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謇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江苏南通的教育实践成就卓,极富特色。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创造了“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促进实业”的成功模式,反映了教育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张謇的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张謇的"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教育以生计为先""知行并进"等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海门是张謇故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大力实施"弘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15.
我主编的《世界教育大事典》,曾收录一目"张謇兴办通州师范学校"。清末状元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大家知道他不仅兴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即通州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文博教育机构——南通博物苑等等,还兴办了不少中小学。  相似文献   

16.
记忆     
<正>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基于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认识,张謇身体力行,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等实业工厂,后又在大生企业里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此后数年,又由学校开办床单厂和织造工作室。一方面沿用纱厂的技术人员作为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作为学徒操作生产。"厂中校、校中厂"是张謇率先提出并实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图为初建时的大生纱厂厂门。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8.
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立校训,写校歌,为我国近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杰出的贡献。张謇的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传承,值得今人去研究、评析和认识,把张謇的校训校歌精神作为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鉴,可充实和丰富当代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20.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F0002-F0002
《张謇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由南通广播电视大学从卫兵博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该书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