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虽以复谥为美,但在实际评谥过程中,官员谥号以单谥为主。谥号用字绝大多数为美谥或平谥,恶谥极少。由于现实评议的需要,当时还采用了一些《周书·谥法》篇中没有的谥号用字,不过这些谥号用字仍可能有本可依。  相似文献   

5.
谥号与徽号     
古代帝王、后妃以及有功德的大臣、士大夫死后,为了表彰其生前的功德,给一个美誉的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周朝始创的。如周朝的天子姬发死后谥号“武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笃信仙巫道术,梦想长生不老,故废弃谥号。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朝的诸多习规是“汉沿秦制”,但谥号是“以周为模”。汉代恢复谥号后,历代封建王朝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社会解体。  相似文献   

6.
《春秋》栽有十一位女性的谥号,均为葬后举谥。文章先对经传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十位鲁国得谥女性的书谥体例;然后从当时的贞节观着手,考察为何仪书一位诸侯夫人之因;最后比照独立谥女性一生所行之事,探究其与谥号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较为精确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就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传统的纪年法: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帝王年号纪年,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是以国号或朝代名称、帝王公侯名号配以其在位年次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而用于年次纪年的帝王公侯名号主要是谥号和庙号。谥号起于周武王时代,曾“追尊古公为太王”,西伯“后十年而崩”,被“谥为文王”。谥号一般是王公死后由礼官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议定的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如文、武、景、庄、惠、桓、灵、僖,便是常用的谥字,谥字根据谥法而定,如经纬天地曰文,布  相似文献   

8.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日常生活中,一些疑惑、不经意的提问,会促使我们求助于历史。有学生问,为什么电视剧中有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些称呼?这些称呼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以谥号、庙号、年号指代皇帝的历史分期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见《现代汉语词典》)《史记》中有:“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谥号起始于周,谥号的范围不限于帝王。谥号含有褒贬之意,不同的谥号代表不同的行迹。《…  相似文献   

10.
赵东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26-128
谥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对1980年以来关于谥法的起源、生称谥问题、谥号问题、谥法的作用影响、谥法文献著述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汉代歌谣广泛地批判了两汉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是我们认识两汉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帝王后妃们的残忍贪婪,刑罚的苛刻严酷,选官制度的轻滥荒唐,所有这些,都在歌谣中得到了充分和广泛的反映。吏治的的混乱腐败,宦官与外戚的专权腐朽,民众生活的困苦及随之而来的民众对统治者的抨击和怨怒。  相似文献   

13.
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汉代“以悲为美”的风尚;现实政治生活遭际带来的巨大痛苦,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楚词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歌、舞、乐三位一体混融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对西汉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位特殊读者,他的艺术娱乐需求,推动了娱乐性强的楚声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使楚声、《巴渝舞》等俗乐走进宫廷,登上大雅之堂.他的政教艺术需求,推动了汉代宗庙乐的制作和汉初反思文学的涌现.作为一位特殊作者,他的楚歌创作也对西汉文学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性影响.由此可见,在古代等级制度下,帝王凭藉国家权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隋媛媛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8-129,138
两汉时期,伴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造园之风也随之兴起。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汉代帝王为了满足逸游娱乐之需,广建苑囿。汉代皇室苑囿地域开阔,山水交融,树木繁盛,奇珍异兽云集,是汉代帝王游苑的主要场所。他们在苑囿中宴饮游憩,祀神求仙,游乐巡狩,朝会受贺……在近距离的苑囿中实现娱游观戏之乐。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动荡,思想却极为自由活跃。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本时期皇后、妃嫔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大不同于其他时期,在中国古代后妃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就此时期后妃展现出来的才情及迥异的个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两汉之际是一个喧嚣动荡的时代,经学中的一派——谶纬于思想界悄然兴起。它对圣王的神化,对圣人的神化,以及其独特的政治历史观,大大改变了先秦儒学的面貌,使汉代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两汉之际儒学的神化是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本文就其神化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