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英语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对文本进行正确合理的解读,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从阅读技能、文化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知识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及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突出对文本主题的解读,使学生明确文本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主要细节,并激发学生对文本话题进行思辨性深入思考,让语言学习与运用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无痕结合。为此,教师必须深度解读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主题并围绕文本主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二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 阅读教学为例,呈现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统一过程,对如何运用问题设计实现文本理解和思维训练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文本解读融入课堂教学的现象近年来深受教育界关注,褒贬不一。教学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它需要指向教学目标、学生群体。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展教学文本解读。教学文本解读需要遵循源于文本、指向课标、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通过咀嚼文本、契合体式、追溯本源等路径,教师进行恰当的文本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享受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4.
有效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内涵,感悟文本情感,实现个性化解读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帮助教师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1.从整体上着手对文本结构进行解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常要求学生要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结构,从中去  相似文献   

6.
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是为学生而不是为自己解读文本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几种解读文本的误区:非文本化的阅读,贴标签式的阅读,过度、庸俗化的解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并探索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获得阅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及得到情感熏陶。高效的阅读课教学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文本的解读可以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及多纬度不断深入。本文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三第8单元第3课Marco Polo为例,探讨教师如何深度解读文本,根据阅读文本的题材和文体特点,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实现高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张辉 《考试周刊》2014,(74):39-40
<正>语文阅读过程是学生内心感悟与体验的过程。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为阅读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较浅,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主观的差异,解读文本时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实践证明,开展多元化解读文本活动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多元化解读平台要实现多元化解读文本,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一、文本解读的意义"文本承载着意义。"[1]"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获得阅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2]因此,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进行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0.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文本,获得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师要依据课标注重对学生思辨性阅读教学任务的设计,以把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41):100-101
本文以市级读写课为例,从充分解读文本、点燃写作思维、建构写作支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一个优秀英语教师的阅读素养除了一般教学能力,还涉及文本解读、阅读活动设计、阅读目标定位与评价、基于阅读课堂的思维能力培养、读写整合教学等。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文本阅读为主,学生生活经验的表达和创作动力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尝试一种新的文本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走近真实世界,并进行精准描述,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适时落实教学目标。分别从"解读文本,设计接触点""逐步走近,把握描述点""输出描绘,实践创作点"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一个高明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能同时要达成三个目标:欣赏、为了教学、为了考试。也可能要同时转换三次角色: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作为普通读者,要在初读中不受干扰地独立阅读,读出己见,实现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作为教师的文本解读是为了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点,以此作为教学的终点;作为学生的文本解读则是一种换位阅读,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兴奋点和阅读难点,作为教学的起点。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为例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学习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就是为了扩大理论视野,使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质量。所以,为了使文章解读理论在我们阅读实践中能比较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文章解读的理论解读教材时,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首先,运用《文章解读理论与方法》中的理论和方法解读教材文本时,既要着眼于语文课程目标又不囿于具体的目标。语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对教材文本进行反复的阅读、分析,然后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  相似文献   

16.
教学化文本解读和消遣性阅读目的是不一样的。消遣性阅读以了解相关信息、提升个体文化素养为目的。教学化文本解读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文本特点、课标教学目标要求等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和高度。我们教师在课前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从而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预案。有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从解读文本的整体,解读文本的重点句,解读文本的关键词等三方面到有效预设,使我们的解读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成就高效、精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吴雁驰 《湖南教育》2001,(20):39-39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和辨别文本中意义得以表现的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除此以外更强调作品的思想、人文精神在学习主体中的内化,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在课堂上的优化。简言之,语文课所追求的是知识技能、方式过程、情感态度的三维度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堂阅读不仅是对文本的破译、解读,而且是以教材为媒体,学生与作者、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阅读理论的发展是在一种深刻的哲学理论背景下展开的,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文本理论、解构主义、结构主义、诠释学、接受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哲学等,它们共同为文本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实,在我国,虽然阅读理论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主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却早已不是新鲜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尽了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辩证主义哲理,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句话同时印证了西方接受理论和哲学诠释学的一个观点: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的结构。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提倡立体式的解读对一篇教材,我们提倡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