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成语是社会上长期流传的一种现成的固定语,一般是不可任意变更的,不过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也要跟随语言发展变化,有时出于交际特定的需要,可以以成语原有的定型为基础适当地灵活变更或创新使用。成语创新,是指在表意明确,符合成语内部结构规律和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对成语从形式或内容加以翻新改造。一、形式改造所谓成语的形式改造,就是在旧成语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结构或结构成分,使整个成语面目一新,获得新生命。成语的变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1、调换所谓调换,就是只换成语中的某结构成分,而不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如:①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汉语言的瑰宝,它语言简洁、意思精辟、结构匀称、含义深刻,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和表现力。苏教版小语教材从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安排了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两两意思或相反、或相近、或相承。笔者因循成语规律,创设学习情趣,丰富教学形式,很好地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提出的“重视语言积累,增加阅读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人们把它称之为“成语”。汉语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它的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四个字表达了深刻的含义。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质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成语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成语,顾名词义就是成型的语言、现成的语言现象。就是说,成语的语言结构和内涵意义是相对固定的,不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成语和文言文是高考的两大考试内容。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文言文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语言的理解。这两大考试内容看似联系不大,实际上却“藕断丝连”。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它既是古代语言的沧海遗珠,又在现代语言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成语作为日常仍在使用的现代语言,有的语义已同古义相去甚远,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其中有的语义未变,沿用至今。以此为思路,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汉语解读部分现代成语,也可以利用现代成语解读古代汉语。这样我们可以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用红线相牵,在高考殿堂中喜缔良缘。  相似文献   

7.
成语的意义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选用成语时也会做栩对的加工改造,比如临时放弃该成语的坂本内涵,灵活改变成语的用法,使成语有机地融入语言情景之中。这种用法称之为成语的活用。成语活用,给语言带来迷人的魅力,给文章增添无限的情趣。常见成语活用的方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英汉成语作为语言精华,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其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本文主要从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方面阐述中英两国的文化对各自成语的影响,并讨论了英汉成语翻译中采用的三种常用译法。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改造成语的争议,阐述广告成语的语用效果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而探讨广告成语的语言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巍 《青海教育》2004,(12):4-5
10月15日下午,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举行校本课程展示活动。秋雨绵绵,微风中带着阵阵寒意。但是,记者一走进学校,却被一种浓烈的学习气氛所感染。孩子们在成语填空、成语接龙、成语说话、成语写作、成语绘画、成语表演等方面的精彩表现,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在语言学习方面的潜力,也显示出意蕴丰富、形式简短、节奏感强的祖语言文化对孩子们鉴赏、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确运用熟语,特别是根据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近义成语,是检测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成语考查题难度一般不大,考生失误原因多种多样:或以今义去理解古义,或不知熟语特定的意思,或错误理解熟语中的典故,或不辨成语的褒贬色彩,诸如此类.因此,辨析成语运用正确与否,关键是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此外,还要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固定搭配、适用范围、成语的语体风格及感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12.
文试从语言与文化。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浅谈维、汉成语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以及两种语言中成语的翻译,说明成语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密切关系以及成语的翻译方法在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宋志英 《小学生》2010,(3):15-16
中国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苏教版的教材非常重视语言积累,尤其是重视成语的积累。翻开苏教版的教材,不难发现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成语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趁学生记忆强的时期,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为将来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是祖国语言的奇葩。成语在语言作品中往往是作为整体来运用的.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与名人     
成语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大多数成语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怪不得老外学汉语最怕的就是成语。其实成语也很有趣。成语也造就了很多名人,有些名人也与成语息息相关,有些人因成语而流传千古。比如孙山(名落孙山)、墨子(墨守成规)、叶公(叶公好龙)。下面就与成语息息相关的一些名人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话写作中合理地运用成语,可使语言表述更生动,形象描述更具体,情感表达更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成语,透视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感;凭借文本,走进成语世界,感受成语魅力,可使阅读教学更精彩。一、显化:感受成语的形象画面课文  相似文献   

17.
吴学辉 《现代语文》2007,(10):74-74
本文不对广告语言中的成语谐音效果泛泛而谈,而从语音、词性、语法结构等语言角度,剖析广告中谐音成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应用状况.为了便于说解,我们姑且把谐音后的"成语"称为"新成语",相对来说,原来固有的成语就称为"原成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英语成语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其中许多具有文化含义,它们有些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有些反映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情况或英语民族的语用心理.通过英语成语,可以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具有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成语是学好语言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在不断推新。英汉成语在结构形式上虽然不同,但人类对语言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这才能使持不同语言的人有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许多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