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贪为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  相似文献   

2.
子罕辞玉     
宋人或~①得玉,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④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⑤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注释】①或:有人。②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④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停留多时。⑤攻:加工。  相似文献   

3.
不贪为宝 古人把不贪视作珍宝,以不贪财作为人的最高德行.《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春秋时,有个人执意要把自己的一块宝玉献给宋国正卿子罕,子罕为官清正,坚持不受.献玉人不高兴地说:"玉石工都认为这是宝玉,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郑重地回答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把它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咱俩都保有自己的宝."献玉之人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4.
反映先秦社会状况的史籍中,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氏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加以注释及考证者不乏其人。而晋代的杜预之注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杜注也自值得商榷之处。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  相似文献   

5.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四则短文,完成练习。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有删节)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相似文献   

7.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8.
<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故事一】宋国有个小人得到一块璞玉,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受。于是,这个小人说:"这是宝玉呀,最适宜给君子做用具,留给我们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合适的。"子罕答:"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我们何不各守其宝?"【道理】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子罕认为人世间最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3)
春秋时,宋大夫子罕,官至国相,可是却自律甚严。有一农夫获得了一块未琢过的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农夫说:“这是一块真正的宝啊!”子罕却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受玉为宝。”  相似文献   

10.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11.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古代春秋时期,子罕拒绝了一个宋国人向他献上的宝玉。他对献玉的人说:“我把不贪婪当成珍宝,你把美玉当作珍宝。如今,你把它给了我,我们俩都将失去自己的珍宝。不如让我们各人拥有自己的珍宝吧!”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析题与思路:这是一则情节材料,其中设置了两个人物,子罕是主人公,因此思考点应放在子罕身上,换句话说,文章的主旨和立意要从子罕这个人物的特点中去提取。子罕的典型特点是“拒宝…  相似文献   

12.
不贪为宝     
春秋时的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美玉,献给做官的子罕,子罕坚辞不受。那个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就明白地告诉他:"这是块宝玉啊!"子罕道:"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各守其宝吧!"世上有的人以财为宝,有的人以名为宝,有的人以爱为宝,有的人以命为宝。更多的人,只要一提到"宝",就想到珍珠玛瑙、琥珀钻石等。其实  相似文献   

13.
以廉为宝     
《红领巾》2008,(5):22
春秋时。宋国有位叫子罕的贤臣.当时,国中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特地把它献给子罕。子罕拒而不受,说:“您以宝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相似文献   

14.
不贪为宝     
战国时,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块美玉,他不收。那人说,这可是稀世之宝啊!子罕回答说,正因为如此,我才不收。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收了你的玉,你我都失去了宝;不收,我们不是各得其宝吗?来人羞愧地走了。无独有偶,春秋鲁国人左丘明有句名言也是“不贪为宝”。  相似文献   

15.
“这些材料我也发现过,为什么没能写出文章来?”不少青年同志见到报刊上有些文章的题材暗合自己曾经有过的“发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从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及拙文《笔耕初期的误区与应对策略》(见本刊2006年第1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一点启示的。现不揣冒昧谈点体会,旨在与青年朋友交流并请方家教正。和氏之璧的故事多有记载,说法大同小异。据《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相似文献   

16.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1,(24):38
主持人小夫子:经典经典,知道一点。日积月累,给力无限!呵呵,快来"歪打正着"和经典"亲密接触"吧!原句: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17.
在封建时代,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的很多,而严格自律、廉洁拒贿的人也不在少数。如子罕辞宝:战国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美玉,就拿它献给管理城务的官吏子罕。子罕不肯接受,说:“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美玉给我, 我们就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留自己的宝物吧。”羊续悬鱼:东汉的羊续喜欢  相似文献   

18.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19.
正待价怎么"估"?《论语·子罕》里有这样一段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出高价的人卖掉它?"孔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