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代史官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第一个贡献,是将“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对世界之具体状态的规则抽象,在周代史官那里具有终极追问的意义。由此而形成的“和而不同”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几千年来成为塑造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周代史官认为,“天道”与“神道”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本质判别的概念。“天道”是世界的主宰,“神道”也须服从“天道”的安排,“人道”作为“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天道”的支配,又能发挥主观作用,影响“天道”的运行。这种“天人相参”的观念,对于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左右官职的设置,起源很早。早在周代,已有史官左史、右史,武官左将军、右将军。春秋战国时期,宋、赵等国有执政官左师、右师;齐有左、右相;秦有左丞相、右丞相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就有极其浓厚的历史意识,传说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设立了专门的史官。商代有称为巫史的职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记载国家大事、观测天象,为政治生活提供指导。西周时史官分工更细,有的专掌国家典章,有的起草政府文语,有的保存各类政治文件。在长期实践中,史官们摸索出一套记叙历史、保存文献的方法。西周金文,纪时顺序已为年、月、日、辰。(尚书·金膝》以周代金属档案柜为线索一己述了周公祈祷上帝保抗武王早日康复的故事。象这类首尾兼具的记事意识和写作技巧,为中国史学的诞生提供了经验。春秋时期,孔子删达鲁国史官…  相似文献   

4.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5.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早期的公务文书,是和史官的记言记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史官笔下,它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而留传下来,给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我国史官建制甚早,据《礼记·玉藻》载,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周代天子的行动言谈都有史官为之记录,“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大概是继承的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但殷商史官的设置和记史情况已无史可鉴,只能从考古的发现中见其一斑。 根据考古发现,已知,我国原始的公务文书正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卜辞是殷代王室特设的卜官灼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上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们,依靠占卜预知吉凶、决定行止,因而它的记录几乎完全是当时的国事档案。殷代的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把档案编排有序地保存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现已发现的卜辞,其内容多是有关田猎、祭告、征伐等王室活动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不乏作为公务文书雏型的国家文告,如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的载武丁时期的一则卜辞:“癸已卜,(青殳)贞:旬亡(囗卜)(祸)。王(囗占)(点)曰:(屮一)(有)(父布)(崇),其(屮一)(有)耒(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屮一)(有)耒(艰)  相似文献   

7.
杜甫“号为诗史”的创作倾向受到史官文化的深刻影响,史官文化氛围、史官意识、史官品格和史官的计使命等都制约着杜甫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他的先代,世世为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精通天文、历史、哲学,在汉武帝初年时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年少好学,聪慧有志,并喜欢各处游历,访古察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才  相似文献   

9.
殷周时代 ,一切学术都由统治者直接控制 ,史官之职也是世袭的 ,有着很高的地位和特质 ,所作之史书在一般人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信。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修史逐渐受到强暴势力的威胁 ,但仍有史官冒着生命危险修史的例子 ,涌现了一批像董狐、南史氏这样的“良史”。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史官屈从于强暴势力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趋于低落 ,同时史官本身也出现了许多缺陷和弱点。到战国中期 ,史官的地位已低落到世人羞而为之的地步。而伴随史官地位低落的 ,则是史官修史之风的败坏 ,强暴势力的因素越来越影响史官的修史。到西汉时 ,史官的地位已经低落到和倡优差不多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霖 《文教资料》2011,(8):73-75
最初的史官是巫官的一部分,属于神职人员。与此相对应,史官文化同样孕育在巫官文化的母体之中。史官文化虽更重视人事,但起初还是不能摆脱对神的尊敬态度。直至汉代,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新史官文化才在全面检讨先秦旧史官文化和扬弃巫官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本文拟将从史官文化和巫官文化之间的联系来探讨史官文化的源头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试题研究古代的“历史”两字,从未连用过,只称“史”。在甲骨文中,有史字出现。《说文解字》解释:“史,记事者也。”据此可知:“史”者,开始并不指哪一本书,而是指人——指从事史事记载的史官。传说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就有史官,叫苍颉。从广义来看周代大多数文官都可以称为“史”的,他们的工作并不限于记言记事,其他如祭祀、天文、历法、艺术等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我国最早的史册,称“志”、“书”,而不称史。《南史》、《北史》都是唐代李延寿所撰。唐代刘知几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也称“史”。自此,宋、元、明也都称“史”。司马迁曾经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黄帝时代起便有史官,由于当时史官职权的特殊性——掌管人事、沟通鬼神,所以史官一开始就有超然世俗政权的地位。但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史官的地位便慢慢下降。至北魏"崔浩国史案"的爆发,真正标志着史官地位从可以和当权统治者平等对话到受统治者控制的一个转变。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对鬼神不信任、学术的下降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不容侵犯。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的史官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首先,春秋史官精于天文历法,擅长各种形式的占卜,熟悉交通神人的规程。其次,春秋史官广泛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熟悉各种行政规范,又能洞察政治兴衰。其三,春秋史官精通文字学,熟悉历史典籍,掌握各种历史知识,能够利用特殊“书法”进行历史记载,以捍卫周礼。最后,春秋史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史官和史馆在古代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垄断史学,最明显地表现于设置史官和史馆,直接掌握记录时事和编纂史书的大权.商周奴隶制社会,官府就设置了史官.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就是那时史官的称呼.西周金文里的"作册"、"内史"、"作册尹"、"内史尹"等官职,是西周史官的名称.当时的史官主要是宗教职业者,记时事和掌文  相似文献   

16.
谈《尚书·尧典》中的“尧舜传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典》是《尚书》的第一篇.《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史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子.《尚书》基本上是奴隶社会的文献,其中虞夏的文献,则是周代史官根据往古素材整理而成.这些文献,向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必不可少的史料.这部书又被儒家奉为封建社会立身治国的经典,为封建士大夫所必读必遵的经书之一,可以说是封建帝王的政治教科书.它在“五经”中列于首位.  相似文献   

17.
曾祥辉 《文教资料》2010,(10):111-113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史官的主要职掌在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史官制度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对“三礼”中记载史官职掌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先秦史官的这一特点理清一条脉络.从而了解先秦史官职掌双重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春秋末期,曾担任史官的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其思想深受《诗》、《书》、《礼》、《易》等典籍影响。《诗经》中已经明显有了道家思想的萌芽。由于周代统治每况愈下,《诗经》中很多诗篇流露出消极避世、无为无用等思想。在世道昏暗的西周后期、春秋时期,贤人君子生活上步履维艰,思想上充满了忧患意识。大智若愚的贤士抱着明哲保身思想从仕取禄,愤世嫉俗的君子选择了退隐、独处的道路,有识之士萌发出无为、无用的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予及其继承者庄子的无为、无用等思想在《诗经》中已经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悠久而宏厚,璀璨多姿。史官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而史官文化的传承性与客观真实性又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必需的依据。但事物多是有其相对性的一面的,在史官文化中,也"人为"地滋生了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人们在了解史官文化、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学会辨证地分析、认识,进而懂得学史的目的何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源起于殷周 ,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史官制度又存在诸多缺憾 ,其一 ,垄断修史 ,史学损失巨大 ;其二 ,埋没人才 ,史官著书不力 ;其三 ,曲笔诬书 ,作史常常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