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品质,蕴含着儒道文化的精华。王旭烽在其小说《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个时代"多余人"典型杭天醉形象,杭天醉身上既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两面性,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
王旭峰所著《茶人三部曲》是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书中通过一个家族记录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并且塑造众多个性丰满的人物,其中,杭嘉是作者心目中理想茶人的化身,集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本文试从儒家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去解读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了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与其德语改译诗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此管窥两国作者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中德文化差异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晚明的社会转型时期,《型世言》的作者正如余英时先生指出的,自觉担当起重建社会道德文化秩序和对社会、政治进行批判的知识分子使命。而《型世言》正是作者以小说创作向我们展示的这种知识分子特有精神和意识的使命感。其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涉及到对社会政治、世情及对人格的批判,而其重建社会秩序的方式之一则是运用惩戒示警和通过善恶果报重建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6.
周学芳 《考试周刊》2011,(63):52-53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既是时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又是对虚伪、狡诈、钩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作者渴望生活在“世外桃源”,十分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相似文献   

7.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往往以西方小说理念,对中国古典小说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态度,林语堂则多有肯定、赞赏甚至迷醉,并直言他所受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刻影响。林语堂在神秘主义、悲剧的喜剧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艺术上,都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直接的因缘。当然,除了《红楼梦》,林语堂对其他中国古典小说尚缺乏深入研究,即使对于《红楼梦》也有模仿过重和创新意识较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醉翁亭记》是一篇具有一定政治内容的山水游记,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游山玩水的风月文章。欧阳修贬官滁州时,政绩较为显著,又时值丰年,因此作者寄情于山水,沉湎于醉、乐之中,借此来解除内心的愁绪。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一个“乐”字,通过围绕醉翁亭活动的人物。体现出一个“醉”字,但醉和乐又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以酒取乐,这是人们生活中至今未变的风尚。醉和乐的紧密结合,不但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描写主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批判语言的基础:批判性语篇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批判语言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文章指出批判语言意识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是社会性的认识,并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批判语言意识能够引发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反思。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大学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1.
点评: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文章。作者从当前圣诞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说起,写圣诞的由来、庆祝场景,意在表明它不是中国人该过的节日。与对传统节日的漠视相比.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隆重过圣诞的批判,增强了说服力,引人深思。但文章中间口语化倾向较明显,用语有点偏激。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柳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欧文)是两篇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两文中都屡次写到醉——“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柳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文)。千古共一醉,那么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相似文献   

13.
长春子是《蕉帕记》中的一名小旦,但在整部传奇中所表现出的言语、行为以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脚色本身。无疑长春子才是作者理想的主角和代言人,包含了作为剧本创作中隐设的理想主角和作者话语的理想代言人。作为隐设主角,表现在情节结构中的推动性和狐仙性格的复杂性;作为话语的代言人,反映作者对明代后期社会政治风气的关注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作者在作品中对四类父亲形象进行了肆意的嘲讽与异化,揭露他们性格当中的阴暗面,进而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这是与作者痛苦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正>《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1]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情”往往被视为文章的灵魂与命脉,因此,读古典散文,紧要之处便是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经验。但是,作为散文的《登泰山记》自面世以来便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清人蒋湘南批判这篇散文“井底看天,岂无珠斗,转笑岱顶,空立搔首,其弊也醉”[2]。  相似文献   

16.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8.
孙绍振先生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既对各种教学弊端痛加批判,也兢兢业业地专注于研究建设。本文是他为新著《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山东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所写的序言。该书对目前甚嚣尘上的“读者中心论”和教条主义的“多元解读”作出了严峻的批判,可视为作者近十年致力于建构中国学派的文本中心论的小结。  相似文献   

19.
正《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辛弃疾将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定格下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家五口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这幅图画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他沉醉于这种悠闲宁静、美好和谐的情境之中。一个"醉"字浓缩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新生代名师温涛和特级教师魏星同课异构,围绕"醉"字建构课堂,温涛老师精雕细琢,读中品"醉",魏星老师去尽繁华,议中品"醉",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一个乐字统率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要表达的政治理想,隐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的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