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诗词中寻觅抒写愁绪的章节,真可信手拈来。有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有描写愁满胸臆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有抒写愁肠百结、归思难忘的:“海畔尖山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左传》"襄公十四年"及"昭公九年"纪事中"瓜州今敦煌"的注解作了知识史考察,并以此为中心,对"敦煌古瓜州"、"沙州古瓜州"、"瓜州是敦煌亦是沙州"等诸多认识进行了梳理。先秦时代的瓜州只是表示一定时空的地理专名,而不是一个有着具体疆界的行政区划。自汉武帝以来,敦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而瓜州的行政建置则起步于北魏晚期。从唐代瓜、沙行政建置并行开始,同时唐代的沙州本是前代的瓜州,敦煌又是沙州治所,这些行政区域的交合为《左传》"瓜州"的索解带来了事实上的压力,也助推了"瓜州今敦煌"认识的流行。《左传》"瓜州"今注的问题在于对地名的沿革过度具体化,以致产生了"有敦煌便有瓜州"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停船瓜州时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瓜州和长江南岸的京口(现称镇江)隔水相望。诗是这样写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红曲的起源年代至今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缘于中国红曲史源文献信息的晦暗不明。对红曲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种种质疑,与对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有关记载是否可靠有关。《七释》是否真实存在?《七释》所言的瓜州在哪里?不同版本《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瓜州红曲”)还是“瓜州红麥啇”?通过综合考证与推理,可知:《七释》应是真实存在的;《七释》所言的瓜州,应是敦煌地区;《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而非“瓜州红麥啇”。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所言“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麦匊,參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应是真实存在的。红曲和红曲酒名称出现很早,而红曲和红曲酒制作技法在古籍中相隔较迟出现,这不是质疑《初学记》中《七释》篇有关记载可靠性的充分理由。因为有关现象与红曲制作及酿酒工艺技术复杂性、技法传承保密性、制作地区环境气候以及红曲应用的普及程度有关。总之,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实为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中国古代红曲的历史文献,中国古代红曲的史源应不迟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5.
瓜州塔考辨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学界认定为西夏之物,并推定其前身为中华十九座舍利塔之一的瓜州塔。据载,瓜州塔建立于北周时期,但那时的瓜州其实是敦煌,治所在沙州古城,与今天的瓜州同名而异地。"瓜州塔"建于崇教寺,即今莫高窟,与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无干;榆林窟第15、16窟所见阿育王寺,应为山丹或武威的阿育王寺,绝非锁阳城塔尔寺;瓜州锁阳城现存大塔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但没有证据可将之断代于西夏,相反,塔尔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六字真言残片恰巧可以证明该寺为元代之遗存,因为六字真言独立作为藏传佛教供奉对象,并逐步流行全国,是从元代开始的。根据各种迹象,可以把今天所见藏传佛教风格塔尔寺塔的修建时代,推定在1276年或1289年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6.
关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和卒年有下列之说 :宿白先生《东阳王与建平公》一文 :“据此可以推出元荣任瓜州刺史当在孝昌元年 ( 52 5)九月十六日之前” ,“又大体明确了元荣任瓜州剌史的最后时间 ,即在邓彦已任瓜州刺史的大统八年 ( 542 )十一月十五日以前”。《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 2 85窟》云 :“西魏特从中原派来鲜卑宗室东阳王元荣于孝昌元年( 52 5年 )出任瓜州刺史 ,一直延续到大统八年 ( 542年 )元荣去世 ,长达八年之久。”《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缘故事画卷》云 :“北魏孝昌元年 (公元 52 5年 ) ,宗室元荣任瓜州 (敦煌 )…  相似文献   

7.
瓜州总牙部又称:"瓜州族"、"总牙族"、"浪咱族"等,东迁前原牧居地在明代瓜州城及其附近,即今锁阳城。族属"西番"、"瓜州达种",属讲回鹘语的撒里畏兀尔,信仰佛教。正德年间总牙部东迁肃州后被安置在金塔的威虏堡、察黑包等旧堡,嘉靖年间又继续南迁至祁连山中,成为裕固族七部之一。  相似文献   

8.
再论东阳王元荣领瓜州刺史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梦霞 《家教指南》2006,(2):101-105
东阳王元荣领瓜州刺史的时间与莫高窟第285窟题记的时间,事关元荣是否为285窟的创建人.本文针对元荣领瓜州的几个时间点,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元荣统治瓜州是从北魏孝昌元年(525)起,至西魏大统八年(542)讫.东阳王元荣统治瓜州的时间,是介于北魏和西魏嬗递之际,并没有与西魏王朝共始终.  相似文献   

9.
瓜州锁阳城     
《甘肃教育》2007,(11X):F0003-F0003
锁阳域,原名苦峪城,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62公里的大漠戈壁中。该城始建于汉,为汉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其形制带有典型的唐代古域风格。  相似文献   

10.
慕容归盈是瓜沙归义军史研究中渐次引起学界注意的一个人物。笔者在《慕容归盈与瓜沙曹氏》一文中,曾对归盈与瓜沙曹氏之政治、姻亲关系及归盈世系等试作探讨。本文拟讨论慕容归盈出任瓜州刺史以前的身世,诸如他治瓜州前的经历、凭藉什么步入瓜沙高层统治圈、他与吐浑慕容氏关系及他这一支慕容氏迁居瓜沙的时间等。慕容归盈于公元914年—940年间曹氏重建归义军政权初期出任瓜州刺史。此前他的经历如何,笔者在前揭文中曾从黄盛璋先生说,也认为他有可能是P.4276《安怀恩等万人上表》中提到的退浑十部落首领。因有实力而得瓜州刺史之任。后笔者翻检敦煌文书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反映出这一推测不甚妥当,应修正。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8-35
额敏和卓于雍正十一年(1733)率维吾尔族部落九千余人迁居安西(今甘肃瓜州)垦荒种田并管理迁居事宜,被清政府特封为"扎萨克辅国公"。有关史料谓这批维吾尔族移民为"回民",其在瓜州按原籍风俗在修建了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当地汉民谓之"回民五堡"。又修建回民南渠、回民北渠及比栉渠、崇墉渠、千仓渠、万箱渠,开荒数千亩。乾隆二十一年(1756)吐鲁番局势好转后,又率众从瓜州迁回原籍,在瓜州居留时间凡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彭荆风《驿路梨花》一文中的引诗,引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兄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向南侵略,兵集瓜州渡(在扬州附近,长江北岸)。完颜亮要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被他的部下所杀,金兵仓皇北退,南宋的军队乘机收复失地,均州知府兼安抚使武臣统辖乡兵于十二月九日收复西京。这件事给诗人以莫大的鼓舞,他认为一个臣大的转变正在形成,预料次年寒食节,朝祭陵墓的使者将在梨花盛开中到达洛阳,全诗充满了欢乐的  相似文献   

13.
《左传》记述了范宣子对姜戎氏的谈话,意思是当初秦人追逐你们的祖先吾离,一直追逐到了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据历史学家考证,姜戎氏被赶到瓜州后,人们就把聚居在瓜州的姜姓人统称为“瓜子族”。又因为“瓜子族”人秉性忠厚,被人雇用时不懂得偷懒,埋头不停干活,勤奋老实,因而被当地人视为“傻子”,时间长了,  相似文献   

14.
《瓜州博物馆》一书公布了两件西夏文献图版,出土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卷没有收录。文章通过对瓜州县东千佛洞两件西夏文文书翻译考释,认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1号文书是蝴蝶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印本,内容为"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残页,其翻译底本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汉文本;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2号文书为《慈悲道场忏罪法》卷首残页。由此可窥见西夏瓜州地区《金刚经》和忏法思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家乡瓜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瓜州大道,有四个车道,司机开着车在大道上奔驰,平安又舒心。笔直的柏油路,每天都有洒水车为其洗澡。宽敞的人行道,铺着各种彩色方砖,行人在上面悠闲地漫步,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卷40《地理志》云:“瓜州,下都督府,隋敦煌郡之常乐县。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贞观中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为晋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瓜州。”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位于何处?学界对此历来看法不一。向达(《两关杂考》)、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记》)、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和吴祁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等先生主张其位于今安西县桥子乡南8公里的锁阳城废墟。《明一统志》卷37、《大清一统志》卷213、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5、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2等则谓其位于安西县东,《甘肃通志》卷23、《重修肃州新志》、《安西采访录》等则认为其位于安西县城西南,王北辰先生(《甘肃锁阳城的历史演变》)则又指认安西县南的桥子乡所在地可当于唐瓜州城址。诸说各有其见,言人人殊。近年,孙修身先生又撰文《唐代瓜州晋昌郡郡治及其有关问题考》(载《敦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洛阳出土的魏远望墓志,其内容涉及魏氏郡望、唐代边疆问题等诸多史事;结合甘肃合水新出魏哲墓志及传世文献、魏哲神道碑等材料,可以看出钜鹿魏氏在十六国时期迁居宁州,隋唐时期一支又迁回河北。魏远望历官十八任,将近四十年,曾任檀州、蓟州、沙州、瓜州四州刺史和安西大都护府长史,主要活动于唐代的东北边疆和西北地区,最后以瓜州刺史致仕。其活动多不见于史书记载,填补了存世文献的某些空白。借由该墓志等相关资料,可以考见唐代瓜州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沙州。  相似文献   

19.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相似文献   

20.
元明敦煌与裕固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大批察合台系诸王及其部民涌入河西,并被安置在瓜州、沙州、哈密一带,从而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由于他们长期镇戍西部,在与中亚诸叛王的对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西部逐渐成为他们的分地,瓜、沙一带为察合台之孙出伯的分地。过去,学界公认今裕固族是以明朝内迁关西七卫各族融合形成的,主源是撒里畏兀儿,蒙古族是汇入的最大支源。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蒙古族也应是裕固族形成中的主源。裕固族著名叙事民歌《尧呼儿来自西至哈至》中的“西至”、“哈至”就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沙州、瓜州是裕固族东迁的起点。而裕固族民谚“天下头目都姓安”,也说明裕固族东迁前的居地就在敦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