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5月14 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在博友的博容中看到了《一个感动中国人的美国人》这篇文章,在这里我认识了丁大卫。他1994年来到中国,在珠海一所私立学校教英语,1998年到西北民族学院任教,现是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  相似文献   

3.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他在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的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现场,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  相似文献   

4.
①第一次见到丁大卫,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举办的一个活动中。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美国人,特神,给他报销飞机票他不要,坚持自己坐火车硬座,从广州到北京,又自己去车站买了硬座票,从北京回甘肃。再次见到他是在兰州,他带着我,熟门熟路地倒了两趟公共汽车,来到汽车南站,我们要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许广宁 《教师》2011,(13):7-9
丁大卫:一个活在本色平淡里的美国男人,一位热爱中国孩子的美国朋友。1994年来到中国,从1998年开始在西部从事教育工作,在西部东乡支教8年,筹百万资金建11所乡村学校,200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目前淡出公众视野,重温丁大卫,以期更多教育工作者扎根教育、献身教育,社会更多人理解、关爱和支持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丁大卫:一个活在本色平淡里的美国男人,一位热爱中国孩子的美国朋友。1994年来到中国,从1998年开始在西部从事教育工作,在西部东乡支教8年,筹百万资金建11所乡村学校,200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目前淡出公众视野,重温丁大卫,以期更多教育工作者扎根教育、献身教育,社会更多人理解、关爱和支持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好节目在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人崔永元曾在现代文学馆有个演讲,说现在的电视“庸俗化”了。我理解,这“庸俗”的含义是,可能除了新闻,让一些自认为有点文化的人可看的节目不太多。昨天,我又浏览了一圈电视节目,发现大抵在晚上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电视的时间内,各频道以古装戏、爱情剧、游戏类的节目占大多数。虽是游戏类的节目,一大群人傻傻地在那里一道道地过着各种“关”,好像挺有知识,其实没什么大用,尽让主持人“逗你玩”了。崔永元在那个演讲里又说:“如果你研究电视节目,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套路,美国的电视学北欧,日本的电视学美国,港台的电视学日本,内地的电视…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教育电视──访美随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教育电视──访美随笔戴忠群应美国教育电视同行的邀请,我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借此机会,我考察了几家美国教育电视台,对美国教育电视的现状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美国教育电视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是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书名全译出来是“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我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用作我的评论的标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决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电视在今日人类生活中的显著地位有目共睹,以至于难以想象,倘若没有了电视,这个世界该怎么运转,大多数人的日子该怎么过。拥护者们当然可以举出电视带来的种种便利,据此讴歌电视是伟大的文化现象。事实上,无人能否认电…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看电视节目,但就是没在电视上看过。”一项针对今年美国大一新生的调查显示,纸质飞机票和电视,已成为他们眼中的历史遗物。这是主持人芮成钢的一条微博。与此同时,豆瓣上有447人加入了“不看电视小组”。皆因电视被贴上了弱智的标签。《纽约生活》杂志发现,包括扎克伯格、安吉丽娜、麦当娜等名流都曾称:我家没有电视。其实,在中国早有精英发表过类似言论,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在电视上听一位评论员讲,外国人对美国的崇拜有三。一是美国的大众文化,二是美国的军事技术——原因在海湾战争中明显可见,其三便是美国的大学。听了之后,我不禁想到,人们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偏差呢。评论员说这番话时,我恰好在考虑应否接受一所大学的邀  相似文献   

12.
小谱 《大学生》2012,(22):56-57
我本科学的是新闻,就要大四毕业了。大学这几年,传媒行业的几种部门我都待过,原本已经计划好不再去电视台实习了。为什么?因为电视媒体太熬人了,电视工作者基本都是电视民工,不像平面媒体写个稿子就完事那么简单,让人实在有点吃不消。但没想到就在我做出这个决定没多久,阴差阳错地得到一个老师推荐我去央视实  相似文献   

13.
沈宁 《学习之友》2006,(1):52-52
我所了解的美国人都一样,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永远以自己最出色的面貌出现在别人面前。美国人天天早上洗澡弄头发,而不是晚上临睡前洗澡。谈话谈到伤心处忍不住要流泪,会说“对不起”,转过头去不让人看见。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眼泪鼻涕,哈欠连天,当然表现人的虚弱和丑陋,美国人绝不肯让别人看到这些。我们中国电影电视,挺高大的男人,动不动就满脸泪水。带病上班,领导还会表扬一番。美国人不一样,他们觉得,看着我受罪的模样,他们心里也难过,  相似文献   

14.
王峰 《中学教育》2004,(10):34-35
在丁大卫式的教育工作者实属稀缺资源的当今中国,新课改究竟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一个著名公益团体现正发起一次“一星期下看电视”运动,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宗教和教育团体的热烈响应。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二十五万人声明参加这一举措。 人类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发明电视以后,获得广泛普及。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美国家庭电视机拥有量达到每户二点二四台。一般人每天收看四小时,相当一年里有两个月在看电视。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息,也影响了美国的大众文化。调查结果表明,公众中大部分人对电视感觉轻松,没有感到挑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人呀,考试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很靠前的,但是我眼睛近视的程度却在班上名列第一。我知道我的近视是“祖传”的,我爸爸近视就特别厉害,而妈妈却硬说我是看电视看成这个样子的。所以呀,她向我提出了一个我很难做到的要求———不准随便看电视。这天,妈妈和爸爸都要出去买东西了。叫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做作业。妈妈临出门时,叮嘱我不要看电视,说我再看电视就要变成瞎子了。门都关上了,她又不放心地强调了一声:千万不要看电视了,否则从严处理。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将作业做完了。闲着没事,我把家里每一个房间都走了一遍。最后在客…  相似文献   

17.
单凭电视电影对美国年轻人的描述,他们给人的印象不外乎是不关心政治,却举着偶像大照片疯狂呐喊,或竖着中指,喷着Rap,一副狂傲不羁的模样。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参加了这次由中国福利少年宫承办的一对一接待美国培基教育学院学生的活动,想亲眼见识一下这群“美国”年轻人。  相似文献   

18.
打开电视,看看那些动画片,几乎都是日本、美国的动画,偶尔有幸碰到一个中国版,看了几眼,就有似曾相识感,好像几年前见过。置身电影院,看那些让人惊叹的动画片,无一例外都是外国的。我在想,几时中国的动画大片也能在这里翻云覆雨,让人激动一把,该多好。  相似文献   

19.
《双语学习》2012,(7):15-15
为什么要把马铃薯放在沙发上呢,7原来这个源于美国七十年代的短语和电视有着密切的关系!acouchpotato的意思就是“电视迷”。acouchpotato说的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就是一整天的人。因为蜷在沙发上,缩成了一团,形状就像个马铃薯,因而得名。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美国人喜欢边吃薯条边看电视,才会有这种说法的。不管怎样,看电视时间太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变成“acouchpotato”哦!  相似文献   

20.
电视真的那么吸引人吗?美国恺撒家庭基金会近期对8至18岁的2000名本国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玩电脑、看电视和听音乐是绝大多数孩子的课外生活内容,每人每天在这上面平均花了6个半小时。一半的被调查者说,家长没给他们规定看电视的时间,68%的人说他们自己的卧室里有电视机,50%的人有影碟机,31%的人有电脑。8至10岁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另外,孩子们和父母共度的时间里,最重要的活动也是看电视!因此调查者有足够的理由担心孩子们会渐渐丧失传统的技能和兴趣。资料来源:http://www.teenworldnews.com你还想去美国留学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