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2.
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正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倒,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研究者们所认识,它不单纯属于中国,也属于全类人类。但是,在20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文学几乎一直处在封闭禁锢的状态之中,除了东汉至唐宋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之外,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来说是极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印度与中国同为古代文明古国,地域毗邻,在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谱写了动人心魄、历史悠久的关系史.我国对印度文学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高峰:开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的“五四”时期;文化回暖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思想多元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印度文学翻译高潮与我国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在接受外来文学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世纪作家冰心以“爱的哲学”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冰心“爱的哲学”主题——母爱、儿童之爱、大海(自然)之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家、作家、学者、读者诠释冰心的思维定势。阿英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冰心“爱的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刚忆”。^①后来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到:冰心“知道苦难的现实里只有泪珠.但她不愿意做这样不情的文学家:她要讴歌理想——超现实的,于是就逃避和沉醉到她所常写的那些概念中了。  相似文献   

5.
杨伦 《新闻爱好者》2008,(11):72-7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特征 大体上说,20世纪中国新文学从它酝酿、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浸润在浓重的“感时忧国”①的空气中。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早在汉朝即已基本确立,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通过官方长期的宣扬教化,成为最能够影响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绝对典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似文献   

6.
鲁迅创办的《译文》是中国最早专事外国文学译介的期刊,几番停刊、复刊,更名《世界文学》之后,坚持办刊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不同办刊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十七年”时期与“新时期”, 《译文》与《世界文学》的外国文学译介选材均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不同历史语境规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呈兴旺发达态势的比较文学俨然成为了一门“显学”。但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内,东方文学以及东方国别文学之间局部与整体性的比较研究,则是一个似乎常被人忽视的研究领域。而在当下,王向远教授被视为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界的翘楚与代表性人物,其致力于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已达20余年,科研成果极为丰硕。不久前,宁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王向远教授的主要代表性论著汇编《王向远著作集》(全i0卷),内容涉及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多学科领域,其突出的学术特色是“大视野”与“开拓性”。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4,(2):15-17
武侠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勃兴,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从20世纪50、60年代在港澳台发迹,到80年代在内地蔚然成风,影响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尤其是金庸,他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印,被搬上荧屏,而且他俨然已经跳出武侠世界,变成了一个文化偶像,颇有一言九鼎之慨。这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在武侠文学烹油着锦之盛的背后,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武侠小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很有后手不继之忧。这些大家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武侠小说创作的胜景,没有一部提得起来的武侠作品。这其中又有着何种机缘?21世纪、我们还需要武侠文学吗?就此问题,我们请北京大学的几名武侠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9.
阿瑟·韦利是20世纪著名英国东方学家、文学翻译家,被西方世界称为未到过中国的中国通。有关阿瑟·韦利的中国文学英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介绍  相似文献   

10.
南亚当代文坛,在中国知者寥寥。我们对其引进少,读得少,研究更少。然而它在中国虽遭冷遇,在世界文坛却如日中天。如此冰火两重之境,何为?纵观2013年的南亚文坛,其世界气象愈加分明。今日之国别文学,诚如赵白生教授所言:其活路“在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1.
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龙其林教授的著作《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探讨著作对本土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德”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概念。中国“文德”论兼有“文之德”与“文人之德”两方面意义。在“诗言志”纲领下的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之德”,是把文学的本质定位在抒发正确崇高的思想情感上,把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由此而来的中国“文人之德”,则要求文人立身修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中国古人提出的培养“文德”的途径是“养气”,具体包括“感物”与“读书”两个方面。古代文论的这些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学“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重视学术史研究[1],作为学术史研究内容之一,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逐步引起我国德语学人重视。笔者所言之"中国德语学科"指中国学术界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在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标题本是笔者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后敬题陈仲甫、胡适之两位先生的诗句,一口气读完龚刚的新著《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以下简称新著),对书中论及,也是笔者钦佩和热爱的一些20世纪的“风华”书生,不禁又想起这句诗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蓬勃发展且硕果丰富,但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根据“左翼文学”改编的电影却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张萍 《新闻世界》2009,(3):59-60
新新闻报道是西方非常标新立异的报道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小说笔法写新闻,由于兼具文学与新闻两种元素,因此它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新闻界视为反传统的新闻流派,故有“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文学新闻”等别名。新新闻报道传人中国并影响新闻界与文学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  相似文献   

18.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一20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在独立王国中“世外桃源”的状态,成为世界文学百花园中一簇奇葩。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把外国文学引进中国———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走的就是这条路。由于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本世纪末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这两次历史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黄嘉德(1908—1992),笔名蓝萍心、默然,福建晋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大学教授。他早年潜心研究外国文学,对英国现代伟大戏剧家萧伯纳作品有深刻的研究与公认的独到之处,素有“萧伯纳研究专家”之称。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翻译出版《萧伯纳传》,产生很大的影响,晚年还对初版本进行校订、注释和索引,并重新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