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籍作为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破损老化严重,亟待修复,这是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关键。文章重点阐述传统古籍修复中的三要素,即浆糊、古籍修复用纸与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27日,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对由太原市政协委员路德坤牵头并执笔的提案《关于保护恢复蒙山景区八尊大佛的建议——真正打造山西太原走向世界的金名片》作出批示:请高建民(省委常委、副省长)同志阅研提出意见研究。(详情见《记者观察》今年3月下半月法院管理文化专栏)这一喜讯,不仅在网上引起网民的跟帖和热议,而且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关注。前不久,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刘延宁一行,专程赴太原市晋源区实地考察了闻名遐迩的蒙山大佛,并提出了《关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蒙山大佛旅游主题经济的价值链建设思路》的完整方案。刘延宁会长表示要与国家发改委联系为蒙山八尊大佛争取专项修复资金。  相似文献   

3.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组东汉六博釉陶俑,较少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的六博釉陶俑作为标准器,将与其题材相同、形制近似的大英藏六博俑相对年代定在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根据大英藏品所显示出的"弘农作风",推测其出土地点应在汉弘农郡范围内,即今陇海铁路三门峡至潼关段附近。这一组六博俑的出土时间,有可能在1913至1931年修筑洛潼铁路的时间段内。在此基础上,还对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博戏俑资料进行了梳理,分为博局俑与六博俑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西汉墓,后者大多出土于东汉墓,并对六博俑出现于东汉墓葬中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大英藏六博俑具有学术和艺术双重价值,为研究汉代六博的形制演变、汉代社会生活史及雕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当记者,我真正用眼睛采访,是40年前采写新闻特写《颐和园之春》开始的。 提起颐和园,人们知道它是清王朝盛世时建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虽然1860年和1900年它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当时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皇家园林。北京解放后,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典园林是否遭到战争的破坏?如今它的面貌如何?我带着这些问题,抓住1954年春天来临的时机,对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进行一次采访,企图以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进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6.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档案工作当以什么为抓手呢?长期以来,主流的说法是利用工作,说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中心,只要抓好了利用工作,就能带动其他工作全面发展.实际上未必如此,至少对企业来说未必如此.没有建立并保存完整的档案,凭什么搞好利用工作呢?事实上,只有建立和保存完整的档案,才能健全企业档案工作;只有突破企业档案工作的难点才能把企业档案工作全盘搞活,才能推动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并保存完整的档案,靠的是档案的收集工作和安全保管丁作,而这两项工作是企业档案工作中必须突破的两大难点,所以,企业档案工作应当以收集和安全保管这两项工作为主抓手.  相似文献   

9.
黄荣光 《文化遗产》2008,(2):128-134
本文以国宝修复装潢师联盟为例阐明在市场条件下日本文物修复的职业化进程。政府通过"选定保存技术"这一法律框架对行业团体进行补贴并激励行业团体实现技术的标准化,行业团体则通过技术的标准化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技术创新。由行业团体主导的资格认证制度还能够保证人才培养和文物修复的质量。联盟所体现的法律背景和准入、资格和信誉制度,以及继承传统技术和开发新技术的体制能够实现文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了保存传统修复工艺,发展传统修复工艺并形成产业的目的。还能够面向政府和有关机构争取足够的利益,开拓市场,保证本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联盟自建立到发展的过程、现在的运营形式对于中国文物修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保障文物保存的安全性、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加强文物修复科技团体的构建等各方面都会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飞花拾零     
我国的十大石窟我国的石窟雕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盛行于北魏,千百年来,遍布全国各地,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数10座,其中较大的10座是: 一、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现保存有492个石窟,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方米。二、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内,建于公元460年,有石窟53个,雕像51000多尊。三、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建于北魏,现有石窟1352个,佛像10000多尊。  相似文献   

11.
从四川考古发掘当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说唱俑,这种文物是对汉代俳优艺术造型的形象塑造。本文将主要对汉代说唱俑塑像的整体发掘、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对汉代说唱俑的艺术形式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前贤关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墓"黑人"俑的研究主要围绕俑的服饰、族属和身份展开,并未涉及俑的表现程式及其具有的含义可能存在变化等问题。本文尝试在归纳整理唐墓出土的"黑人"图像(俑和壁画)的基础上,从图像出发,通过对"黑人"俑的分型分式,探讨俑的渊源和演变。提出"黑人"图像可以上溯至南朝时期,主要出现在北朝至唐玄宗时期,唐代"黑人"俑的表现程式存在着不断被复制和改造的过程。图像中的"黑人"表现的只是深肤色者;细螺旋状发表现的可能只是体质人类学上的"波发",并不代表非洲黑人的"卷发";大眼与突出的眼白也用于描绘胡人。据此推测,阿斯塔那336唐墓和西安裴氏小娘子墓出土的"黑人"俑表现的很可能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亚或南海诸岛的居民。  相似文献   

13.
数字信息的内容质量是其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得以有效利用的基础,澳大利亚数字信息长期保存项目PANDORA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数字信息的内容质量主要取决于信息内容的选择、信息的完整保存程度和更新程度等因素.此外,数字信息的展示、获取以及保存平台的运行是数字信息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得以有效利用的保障.因此,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提高数字信息在保存过程中的内容质量和可见度、拓宽用户的获取渠道、加强保存平台的运行管理等方法来实现数字信息在长期保存中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辽宁省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发现了唐代家族墓葬,其中孙则墓中出土了11件鼓吹俑。目前,鼓吹俑除在唐代两京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发现外,其他地区很少发现。因此,鼓吹俑在朝阳地区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1.前言研究材料的物理特性,对于东洋美术品的保存,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即使是考察保存环境,材料的物理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研究所很早以前就与国宝修复技师联盟一起,对修复绢本画所用材料进行了开发研究。所谓修复用绢,就是填补在文物原件缺损处的材料,因此在保护好缺损部位的同时,还要考虑这片新绢与原件整体的平衡与谐调,要避免整幅画受到物理损伤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文物的价值不能受到影响,而且修复后,修复所用材料和原件之间,应让人看着舒服、和谐,而不能给人生硬的感觉。为此,对修复用绢的特性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军校 《兰台世界》2013,(11):158-159
从四川考古发掘当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说唱俑,这种文物是对汉代俳优艺术造型的形象塑造.本文将主要对汉代说唱俑塑像的整体发掘、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对汉代说唱俑的艺术形式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开发样本书资源 提高图书利用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样本书就是图书馆为了系统完整地保存文献典籍,从每一种图书资料中抽出一本作为样本单独保存的图书。作为样本书,原则上不对外借阅流通,仅供特殊需要者馆内查阅参考,由于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它具有系统、完整地典藏文献资料的职能,避免和减少了图书的丢失和破损,延长了图书的寿命,它是图书馆典藏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了图书因损耗而造成的减种,这对保存文化遗产,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组唐代三彩俑。以往有学者认为,这些三彩俑均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刘廷荀"墓。本文以这一组三彩俑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资料,提出这些三彩俑陪葬的唐墓墓主人应是"刘庭训",并找到了与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墓志,志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通过对其墓志的详细考证,可知刘庭训"前后八任,历仕四朝",与唐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学术界关于刘庭训墓志的著录形式,包括编目、录文及存拓三类,该墓志最早由河南图书馆收藏,又移交河南博物馆,最后转给开封市博物馆。关于刘庭训墓所处方位,志云"葬于邙山上东里",应该是位于隋唐洛阳外郭城东面最北端上东门外,即今陇海铁路线南侧的洛阳东郊杨湾一带。刘庭训墓被盗掘的时间,有可能是在清代末年修筑汴洛铁路的时间段内,即1907至1908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何熙楠 《中国出版》2022,(S1):224-227
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为什么故宫这么大?为什么故宫里很多宫殿的屋顶都是金色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都会发出关于故宫的“十万个为什么”。毫无疑问,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明、清两朝的皇宫,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就像是一个文化宝库,承载了太多文化,等待人们不断探索。然而,小朋友应该从哪儿入手,认识故宫、了解故宫呢?  相似文献   

20.
以蝴蝶装《十竹斋书画谱》的修复为研究个案,从文献价值、损坏现状、修复材料、修复过程等方面介绍了该书的保存现状、破损特征和修复过程。重点论述修复技法、修复材料的选择以及修复流程。总结和思考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古籍的修复原则、修复理念、修复方案及修复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