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程颐一生热心学术,钟情教育,是宋代理学教育的奠基人。朱熹宗主程颐洛学思想,兼采众说,综罗百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程颐、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虽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天理与人欲、立志笃学与读书明理诸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取向是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朱熹认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是道德教化的基本目的,"变化气质"是道德教化的价值和功能,为此,他还提出了以立志、居敬、省察为主的道德教化方法。朱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不仅博大精深,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绰号这种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称谓语形式,大多含有亲密、憎恶或者玩笑的意味,有美称,也有恶称。美称多以人的好相貌或好品行特征为号,如称赞德行的"活菩萨""包青天"等;恶称则多以生理缺陷或不良行径为号。如嘲笑人的"瘦竹竿""王麻子"等。民俗学认为,"绰号"又叫外号、诨名,指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另起的名号。《水浒传》中的人物我们耳  相似文献   

5.
朱熹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封建地主阶级哲学家和教育家。封建地主阶级的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在朱熹心目中是个永恒不变的“理”。这个“理”又往往有丑的、恶的、假的所谓“人欲”和它对立。所以他要求“存天理,去人欲”,即要求制止违背封建制度的思想和行为。为此,他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宣传修己治人之道,以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朱熹把学校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类。从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及十有五年……入大学。”小学学的是洒扫,应对、孝悌诚  相似文献   

6.
《红旗》杂志一九七三年第十期《论尊儒反法》一文指出:“卖国贼林彪也吹捧孔子,大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公然标榜要学朱熹的‘待人’哲学。”对于朱熹“待人”哲学的反动实质,以及林彪吹捧朱熹“待人”哲学的罪恶目的,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彻底批判!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我国南末时代人,是孔孟之后反动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孔孟和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理”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他  相似文献   

7.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4):44-45
正作为武夷山景区的门户,武夷宫中除了刻有武夷开山之祖彭武、彭夷的名字的石碑,还有全国最大的纪念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建筑物——朱熹纪念馆。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何许人也?他是南宋人,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源流演变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不仅对我国元、明、清三代的文化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而也对外国文化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有的学者甚至将之与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等西方著名思想家相提并论。朱熹学说在国外流传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的地区,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在欧美,而是在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三个国家。了解和研究朱熹学说在这三个国家文化教育发展进  相似文献   

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20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认为志气对于一个人比统帅对于三军的作用还要大。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也讲道:“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意思是说,志气对一个统帅来说,就如一个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泉。志气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怪不得宋代的范哗说,“有志者事竟成。”甚至有的人认为:“人无志,非人也。”(晋代嵇康言)  相似文献   

10.
纵观朱熹的哲学体系,"理——气——物"结构便是其中的龙骨。朱熹哲学体系的形成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一位博学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闽学的开创者。朱熹哲学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社会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质概念来源于程朱理学中的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对立概念;西方心理学中的气质是指人的生理类型的外在表征;当代文化心理学试图通过重新定义气质概念,进而重新建构气质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四书集注》是宋代理学学术的重要载体,朱熹为此几乎付出了一生的工夫。《四书集注》表明,朱熹通,过发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一关键论述的深刻涵义,证明了创建宋代理学的首功者当属二程(程颢、程颐),从而揭示了宋代理学成立的历史逻辑。同时,朱熹还从孟子的“性善论”演绎出“四端皆善”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元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宋代理学建立起了它的伦理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3.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更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在其繁博宏富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理性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和“中庸”与“中和”特色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他深湛的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的观念丰富,这是由于其形成的历史长,创造理学的人物优秀。在诸多观念中,“理本体”,观念是理学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观念。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理本体”的建立作了艰苦的努力。周教颐“性命之理”的探究,为理学家创造新儒学之发轫;张载贡献《西铭》,提供了社会秩序建设的理想方案;二程关切“天理”,对提高人素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朱熹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造,构建了“理本体”哲学体系。宋代理学家先进的宇宙观与其方法论是统一的。宋代理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超越先贤的理论成果,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具有先进性。理学家创造的“一而二,二而一”的方法论蕴涵辩证法的因素,但它不等同于辩证法。“一而二.二而一”是理学家自己的方法论,要予以肯定,并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庸章句》共引注9家24处,含汉魏古注和宋儒之注。朱熹秉持公正的经学观、正视汉魏经学功绩并予以合理评述;其善集注家之长,引郑玄、王肃注多聚焦章句训诂和简明解语。引程子注最多,但未标明是程颢或程颐,有和会二程之意注经的做法;引注多出自《程氏遗书》《程氏外书》,《二程集·中庸解》撰者实为吕大临,朱引程子注不出于此。朱熹对杨时、游酢、侯仲良学养多有嘉许,但因他们解《中庸》杂糅佛老思想、偏离圣人学说,故引注数量偏少。朱熹熟识张载作品且在心理上钦慕其学说、又高度评价吕大临所解《中庸》,故关学代表引注比例较大,彰显其超越学派之分、褒贬有别的治学精神。朱熹释经理学色彩较浓,但未囿于当时义理解经思潮,呈兼顾文本之义、作者原意和读者所悟之意的多维诠释视野。  相似文献   

17.
吕祖谦是宋代著名学者、大理学家,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闽人交往密切,不仅和闽地的多位学者有师生之谊,更与朱熹是至交好友。吕祖谦开创的婺学(吕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同是二程理学的分支,二者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18.
牛耀锋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10-11,14
杨时师承二程,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首先他明确"天理"的概念范畴,其次在理气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次发微了"理一分殊"思想,对朱熹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曾经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是从史伯到孔子再到子思的先秦时期;第二个是从周敦颐到二程再到朱熹的两宋时期。第一阶段为伦理化阶段,哲学思辨不多,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第二阶段则为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作为清初大儒,李二曲遍读经史诸子,继承周、程、张、朱之学,对“关学”的继承与发展尤力。他的爱民淑世情怀,更体现了“关学”的淑世精神,于今仍有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