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一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史的专著中,谭家健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又是一部力作,全书在对中国古代散文史发展规律及散文史研究方法的探索上,体现出向古代散文实际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赋论史》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通史。它的问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是赋学界里程碑似的著述,是赋苑"游于艺"的导航图。它体大而思精,将史论合一,古今合一,宏观与微观合一,创见迭出。  相似文献   

3.
和唐宋古文相比,盛行于汉魏六朝的赋,显得多么遥远,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散文相比,赋的文字、格律、字词显得多么艰深,也许正因为这点,相对来讲,这些年对这一部分遗产研究得较少了一些,其中一些合理的东西,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和有效的借签。  相似文献   

4.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开。来自中国、中国台湾的学者从通论、唐前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近代散文四个方面交流讨论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黎庶昌散文创作师从郑珍、曾国藩而又自树一帜,以经世致用为主题,融汇两汉大赋笔法,汲取古诗文典雅语汇,取法唐宋,兼宗史汉,融汇中西,广大学术,成为中国近代散文转型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开。来自于中国、中国台湾的学者从通论、唐前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近代散文四个方面交流讨论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无论近诗,近史.像赋,像论,都富有审美趣味;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9.
范培松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散文史家,进入21世纪先后出版了《中国散文批评史》和《中国散文史》,合计150万字。本文结合著者的治史实践和学界散文研究的实际,对散文治史的态度、学养积累、散文史观的确立和散文史书写中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等,做了对话式的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第五届冰心散文奖(2010-2011年度)揭晓,洪烛的《黄河》、孤岛的《塔里木河的自述》等30篇散文作品获得单篇作品奖;潘向黎的《茶可道》、倪萍的《姥姥语录》等30部散文作品集获得散文集奖;马力的《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等5部(篇)作品获得散文理论奖,另有30部(篇)作品获得优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骈文发展史上的繁荣时代,近百年对于清代骈文研究主要是在民国时期和1980年以后。主要研究方面有:对典型的骈文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描绘;对以骈散融合为主的骈文理论的剖析;对清代骈文的整体评价及其发展阶段的分期;对清代骈文繁荣的学术、历史及文学自身发展趋势等原因的分析。由于文体自身的特点和政治历史等原因,清代骈文研究整体上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2.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甲骨金石文献中有大量押韵的诗歌和精美的散文 ,可以算作上古文学的启蒙作品 ,因而文学史应当重写  相似文献   

15.
“假传”文滥觞于韩愈的《毛颖传》.唐代是“假传”文的发轫期,宋元是“假传”文的发展和分化期,明代是“假传”文的高峰期和从俗期,清代是“假传”文的复归淳雅期,民国初年“假传”文曾再度繁荣,“五四”以后随着文言的衰落,“假传”文体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8.
汉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汉都长安,作为汉代强大国力、昂扬奋进民族精神以及汉人宇宙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载体,为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强大支持,对汉赋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学研究经过清代的巅峰阶段后,进入到一个风云动荡、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韩愈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一方面不断追求创新,在韩集整理与校注、生平思想研究、诗文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诸如在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重心、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方面都发生较多新变,形成了韩学研究史上又一个小高潮。考察此期的韩愈研究状况,对韩学史研究、民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文学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理论主张,并以出色的创作成就引领文学革新走向成熟和兴盛,使得文赋在形式上突破骈赋、律赋的格式束缚,向着质朴化、散文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