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阴荏苒,除旧迎新之机,邮人又踏入了新的一年。在新年伊始对全年的邮市进行预测,实在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毕竟政策面的变化频乃、投资者对后市看法的变化,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邮市的潮起潮落。但既然邮市存在着,投资者也希望能够了解市场今后一年的大概趋势,作为市场评论人士,笔者也只能够就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2.
李伟新 《收藏》2001,(2):61-61
持续低迷的中国邮票市场。令邮迷深感困惑,也使邮商如坐针毡。邮市到底害了什么病.苦口良药何在?时至今日,仍是耐人咀嚼的话题。本刊再次选编一组评论文章,从不同视角分析探讨。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杨曦 《中国集邮》2001,(9):47-47
邮市入夏,历年来都有一个休整的过程,只有高潮期有例外。对今年邮市会不会歇夏,方方面面有许多争论,许多人不看好今年夏季的邮市。然而,邮市7月份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北京邮市7月份不但没有歇夏,反而有出色的表现,市场热点叠起,炒风不断。  相似文献   

4.
宝木 《中国集邮》2001,(2):36-38
邮市,已成为集邮者和投资者经常光顾的场所,并在集邮界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广义上的中国邮市在20世纪初叶已出现,但那个时候的邮市根本不可能与目前的邮市(本文专指二级市场,下同)相提并论。在中国,真正的邮市出现并形成规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集藏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丁以交换为主的集邮市场,尽管在1988年之前,这种市场未获得官方的认同,但1985年邮市的繁荣却使中国邮市由非法向合法转变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8,(12):18-18
全国邮市联谊会第九届年会于11月8-9日在北京举行。近年来,各地邮市民营化发展很快,邮市的前途面临新的抉择,为此,奥运会后中国邮市如何演绎成了本届年会研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集邮》2001,(9):9-9
上次茶座邮友们企盼7月中旬以后邮市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可是事与愿违,邮市不升反降。到8月3日后,邮市反弹,各种热门品种的价格有了较大的回升,邮市有望止跌回稳。8月7日,我们再次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对后市的发展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7.
随着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渐行渐远,五湖四海的邮商也己陆续回归邮市。去年腊月二十九日下午,上海卢工邮市便人流稀少,除夕至大年初六关门落锁,初七清晨,卢工邮市大门口又迎来了阵阵吉祥的鞭炮声,在高升的爆竹和一片欢声笑语中,上海卢工邮市也和全国各地邮市一样,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大牛年,这一年中,广大邮人将会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心愿。  相似文献   

8.
王洪新 《中国集邮》2001,(11):29-29
当今的邮市不仅以邮、币、卡的纯收藏转向收藏兼投资两个方面,同时也有部分人进而投资兼投机。作为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邮市比80年代又进了一大步,但是,邮市投资毕竟不同于股市,有许多人总想着东西买到手就涨,特别是见新就炒一把,涨上去后还要再炒高等等。这都是急功近利、违背集邮基本知识的一种错误想法。现综合邮市的几种投资误区,特向读提个醒,以便在邮市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2001年春季,京沪等几个大城市邮市曾火爆一时,有的记即以“井喷”这种耸人听闻的字样加以报道,似乎“邮市的春天”(像1997年那样)又来临了,邮商们赚大钱、做暴发户的机会又到了。殊不知,不过月余,迅即泡沫散去、尘埃落定,“井喷”短命结束,于是就有人唉叹“邮市顽疾”难治,纷纷开出新药方。其实,“井喷”的短命是意料中事,决非偶然,根本病症在于邮市操作不符合客观规律,一直在误区中挣扎,不是让邮市服务于集邮活动的需要,而是竭力张扬“邮市左右集邮”的片面个性,其结果必然如此,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20(7):18-19
《中国集邮》改版后,由于方向正确,信息丰富,立论有据,预测准确,逐渐取得邮人信任,预订量和零售量日益增多,特别是3月份邮市新一轮高潮到来以后,在许多地方,《中国集邮》已供不应求。这在中国邮市发展中,是难得的可喜现象,值得回味。《中国集邮》改全中文版时,正是邮市从爆热到急冷的低谷时期,新邮打折频频,某些地方邮政部门不断违规,预订新邮年年亏损,怨声载道。集邮协会会员大批退出,邮市冷落。邮市摊位不断减少,打牌、下棋几成邮商主业。  相似文献   

11.
齐敬岩 《中国集邮》2001,(11):32-33
说起今年的邮票和型张,被邮商和邮人重彩包装,着墨最多的要数2001—7《聊斋志异》小型张及邮票。从年初公布邮票图稿,就在邮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受到邮人的期盼和追捧。面值8元的《聊斋志异》小型张,期货价格由12元、18元,一路冲高到24元。等到4月21日正式发行,果然不负众望,一路以每枚45元高开,随后借助市场人气,领涨到每枚52元,形成了复苏邮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让人感觉到好像新一轮邮市热已经来临。随着人们预期的“红五月”邮市行情没有出现,邮市一路向淡,  相似文献   

12.
在邮市,每个投资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机会与风险并存。近期的邮市出现了四年多来罕见的飙升行情,应该说机会大于风险。但在这种情况下.邮市中却还是有大量散户投资未能赢利,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宝木 《上海集邮》2006,(1):36-37
邮市怎样了?这是每一位集邮都想知道的消息。笔感到,集邮始终关心邮市,当前这个市场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6年,从自发形成的市场,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承认为正规合法交易市场,邮市的壮大与发展让集邮和投资瞩目。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这10余年来,各种有关邮票涨跌、投资品种选择等邮文层出不穷,有些已汇编成书,专门传授炒卖邮品技巧,可谓热闹非凡。不过,所有的评论性、分析性、推荐性邮市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邮品,绝大多数为中  相似文献   

15.
真可谓无巧不成书,同在2001年,又同在4月份,中国邮市和美国邮市都出现了“井喷”行情,但是,两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毅民 《收藏》2007,(4):184-187
有人戏称,中国的股市是政治股,政策市。细想想,中国的邮市也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50多年来,新中国的邮市变迁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传奇,太多的举世无双。面对先后出现于四次邮市热潮中形形色色的猛攻强占,总难免使人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17.
宝木 《上海集邮》2001,(1):43-43
年底的邮市,人流如织,成交活跃,但入市主要购买礼品,集中为生肖品种和跌价邮品,因此,对邮市整体的价格影响不火。  相似文献   

18.
吴伟忠 《中国集邮》2001,(12):40-40
对于邮市的涨跌,邮市散户投资应该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涨时不宜过分看好,盲目跟风追涨;跌时更不宜过分悲观,盲目杀跌出局。但实际上许多散户投资在邮市里的情绪极易被市场的波动所感染,往往会出现在上涨时奋起直追,在下跌时低位斩仓,高买低卖,“正反两  相似文献   

19.
周正谊 《中国集邮》2000,(11):29-29
评论邮市的文章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投资者,希望有更多的回报,“套牢者”冀望于一朝解脱;以经营邮品为职业的,最好天天是牛市……。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上述各类“入市者”的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20.
邮市与股市比,股市是邮市的小弟弟。邮市在1983年就初具规模,股市的诞生比邮市晚7年。但在投资操作上, 邮市老大哥却是向股市小弟弟学习的。到后来,邮市几乎完全承袭了股市的一套——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