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重智育技能,轻德育,轻人文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表面形式,轻精神内涵;重环境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正在受到不良文化的严重冲击。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价值失落、轻视传统、重知轻文等现象,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经过认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情性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性情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典文化、民族精神、传统伦理道德,培养既有文化品位、君子风范、儒雅风度,又有现代人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测试的弊端及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旭 《甘肃高师学报》2003,8(3):109-110
大学英语学业成绩测试中存在重读写、轻听说 ,重客观、轻主观 ,试题的效度低 ,测试目的不明确等弊端。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是:重和谐,轻竞争和发展;重整体利益而漠视个人利益;重道义精神,轻功利主义。这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它对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又要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顾秉林在《科学时报》8月21指出,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当前的大学文化,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大都有求实、创新等词汇,但从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风气、体制与校园环境氛围看,与真正的创新文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神理念与价值判断上的重物质轻精神、重共性轻个性:在教育理念上重教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对高校德育价值产生的深刻影响日趋明显:一方面它使得高校德育主体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理性化、拓宽了高校德育空间;更重妻的,文化全球化给高校德育价值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高校德育价值的主导性地位受到挑战,高校德育价值目标受到冲击.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培养全球化视角、培育大国风范,才能彰显高校德育价值的权威性、民族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以实现高校德育价值的自我优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品牌塑造的问题表现为大学品牌文化的趋同化,亦即大学理念文化的趋同化、大学组织行为文化的趋同化和大学物质文化的趋同化.我国大学品牌文化的趋同化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大学外部原因,又有大学自身的原因.政府、社会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外部条件;而大学构建和提升自身的品牌文化是塑造自身品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与大学德育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其次,大学德育教育中人的培养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默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时效性特点给大学德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德育技术和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素质,塑造专家型德育队伍,从而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化校园建设是回归大学文化本质,实现大学功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还存在着重校园文化轻文化校园,重教学科研轻文化培育,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发展的问题.开展大学文化校园建设的前提是创新顶层设计,核心是凝练大学精神,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途径是选好主题载体,关键是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文化校园建设的长远规划,以历史的眼光、现实的态度、刚性的要求、广泛的参与来进行长期推进,让文化之光普照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失与觉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存在"深度"缺失,具体表现为重形式结构轻实质结构、重表层结构轻深层结构、重课程设置轻课程实施。其原因既有传统思维和教学精神的束缚,也有现实课程理论研究不足和教师素质薄弱的影响。重新唤起课程改革的"深度"意识,必须转换观念,加强课程研究,释放教法张力以及强化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在学生德育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德育哲学视角出发,以德育的传导性特征为依据拓展大学精神育人途径,以德育过程的内化环节为启示强化大学精神育人作用,以德育过程的直觉顿悟为基点探索激发大学精神育人创造性的方法,对于凝结大学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是文化知识课,它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向学生授之以“德”,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教会做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确存在一种“非德育”或曰“短视”倾向。其表现有: 一是“文化”倾向。所谓“文化”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丢在一边,而将它上成文化知识课这种课,对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有深度,偶然也缀十几句“德育”词句,但与实际脱离,与行为分割。甚至对于教材中落后于现实的内容,授者依然照本宣科胶柱鼓瑟哇喇哇喇。 二是“非科学”倾向。所谓“非科学”倾向,就是否定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的科学性质,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跟着形势转,从而否定他的科学性。 三是“知盛行衰”倾向。所谓“知盛行衰”倾向,就是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考查,轻行为规范。知识传授有余,行为指导不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着"重讲授、轻研讨"的特征,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化的视角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宏观上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重内敛、轻个性的民族性格文化;中观上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目标文化,重规范、轻自由的教育管理文化,重传统、轻技术的教育工作文化;微观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评价文化,重知识、轻创新的学生评价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重讲授、轻研讨"这一教学行为特征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最大的主题,而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土壤,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校园文化发展和德育的目的都在于育人。德育是实现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的途径之一。良好的德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德育促校园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大学德育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及价值立场。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但现实德育文化中生命精神几近“空场”,使得“以德化人、以文育德”的德育文化意旨尚未真正实现。面对大学德育文化回归生命的实践诉求,重构彰显生命精神的大学德育文化内容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德育文化生命主体关系、打造大学德育文化环境,拓展生命实践活动、营造大学德育文化风尚,基于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开展大学德育文化成效评价,是促进德育文化与生命教育通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兰凯军 《教育探索》2012,(6):105-106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重职业性、轻人文性,重娱乐性、轻教育性,重校内、轻校外,重实体、轻网络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二要重视职业性,注重人文教育;三要寓教于乐,注重教育性;四要校内校外一体化;五要文化建设制度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将校园鼓乐活动中的艺术元素与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合于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中,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新探索,既有创意,又切实可行,更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深化的基本精神,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将学校已积累的校园鼓乐系列活动的丰富实践,提升为校园德育层面研究,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8.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9.
吴洁 《华章》2011,(18)
在我们的教育仍然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重智育轻德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把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就意味着民歌民俗必须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同时,民歌民俗文化也能在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达到智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祥志 《学子》2014,(11):2-3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的现象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