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琳 《考试周刊》2011,(90):238-239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作者从套匣型、扇型、新娘样的玩具纸人型、可折叠便当型、能面型、徽章型六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得出如下结论:在拥挤的、资源短缺的环境中成长的日本人形成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的习性是自然而然的,于是便有了缩小意识。日本人的这种缩小意识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简化、简洁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济大国”“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化作为东方文化重要一支,经常被称为"体察文化""耻感文化"等,20多年前,韩国著名学者李御宁以他敏锐的视角首次提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并把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分为"套匣形""扇子形""女孩人偶形""盒饭形""能面形""徽章形",他的独特见解在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社会中,潜在的集团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要素源于日本人传统的普遍存在的“家”的观念。这种观念无所不在,几乎遍及整个日本社会。本文拟就从日本人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入手。探究其主要特征和对日本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本给国人的印象除了富士山、樱花、和服以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日本人坚决服从自己所属集团的这种意识,即集团意识。而日本传统社会中所保留的村八分制度正是集团意识的一种极端体现和缩影。文章通过分析村八分制度在集团意识中的体现,从自然环境、稻作文化以及儒学这三个路径入手,探究日本人集团意识形成的根源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日本人为什么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呢?这主要和日本人的等级意识密切相关。在现代日本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像古代那样严格的等级制度了,但是在日本人日常的言行中仍然带有浓厚的等级意识。语言方面主要从发达的日语敬语和男女语言的差别两方面来探讨。行为表现方面除了探讨交换名片和坐席顺序两方面之外,还涉及了企业中典型的年功序列制。但是日本人的等级意识非但与现代日本社会毫不矛盾,反而非常和谐地适应了现代日本社会,有效地规范着当今日本人的各项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罗齐慧 《海外英语》2013,(16):282-283
现代日本人为什么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呢?这主要和日本人的等级意识密切相关。在现代日本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像古代那样严格的等级制度了,但是在日本人日常的言行中仍然带有浓厚的等级意识。语言方面主要从发达的日语敬语和男女语言的差别两方面来探讨。行为表现方面除了探讨交换名片和坐席顺序两方面之外,还涉及了企业中典型的年功序列制。但是日本人的等级意识非但与现代日本社会毫不矛盾,反而非常和谐地适应了现代日本社会,有效地规范着当今日本人的各项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8.
各国的社会结构不同,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应本国发展的社会结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归属意识,形成了以集团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种归属意识使日本人在各自的集团场合中建立起"纵式"的人际关系,形成纵式集团。通过对日本社会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的优势及劣势,以期对揭示日本社会现象及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它对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来源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本文试从几方面论述家制度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人重视"和",有明显的"和"意识。日本的"和"是求存于全体之中,由相应的行动妥善地保持一体的"大和"的一种意识。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农耕狩猎式的生产方式,要求其成员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乡亲及同舟共济的谋生伙伴都必须友善相待,以和为贵。久而久之,在日本由这样的"和"意识又产生了"ウチ"、"ソト"意识、集团意识和恩惠意识等,这些意识深植于日本社会及其传统文化之中,使得日本人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的内外有别意识在日语词汇、随声附和表达和寒暄语、惯用句和谚语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日语教师除了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自身日本文化常识,关注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外意识之外,还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并可通过旁征博引、中日对比、情境模拟等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日本社会内外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日本画是基于西欧美学的审美意识,熔铸东方和西方绘画精髓的产物.通过分析日本画产生的因素和日本画的绘画作品来研究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语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在语言领域中的反映。汉日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区分意识、内外区分意识、上下尊卑意识、长幼序列意识、从儿、从孙意识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这些异同点都是由这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日本女作家以其饱满的创作热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于日本坛,大有复兴平安时代女作家鼎盛繁荣局面的趋势。章从女作家作品中常见的死亡主题出发,挖掘死亡蕴涵的化和审美意义。死亡母题一方面体现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女性对爱与性,死亡与生命等重要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关于儒学、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探讨较多,但关于道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则很少关注,或忽略不计。然而在日本历史上虽然道家未像儒学、佛教那样成为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则是深入而广泛,可以说道家思想亦潜入日本文化的深层,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文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茶道乃变装了的道家哲学",道家的美学、伦理、智慧被实用主义地贯彻于茶道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实质上是协作协调的集体意识。文章分析了日本集体意识的变迁和动因,并从中得出启示: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深化学校教育,加强国民间的互相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成为日本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提出要构建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强调放宽“入口”,紧缩“出口”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政策措施表现为建立外部评价制度.通过双轨、多元的评价制度严把“出口”关。本文拟通过介绍日本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转移、外部评价及系统内评价制度结构,分析日本双轨、多元评价制度的关系特征,揭示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词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日语专业学生若想提高日语能力水平,词汇量的积累是前提。因此非日语专业学生要学好日语词汇,关键是要明确学习日语词汇的动机和掌握正确的认知策略。本文通过对非日语专业学生日语词汇学习动机的分析,以及日语词汇学习中认知策略与巩固策略的阐述,使非日语专业学生能够有效地认知日语词汇,有效地掌握所学日语词汇。  相似文献   

20.
明治时期,日本成长小说在教养主义的前身"修养主义"影响下,以人格主义思想抵抗主流价值观。大正时期,在教养主义的人格主义、内倾性、非政治性等特质的熏染下,日本成长小说在价值诉求、叙事结构、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范式。昭和时期,教养主义的衰落推动了日本成长小说的流变。教养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日本成长小说文本中呈现的状貌揭示出,日本成长小说不仅积极回应了教养主义的核心内涵,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经典成长小说的文化特性,而且对教养主义话语进行了碰撞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