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著作权的生命在于使用.在数字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具根本意义的是促进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法广泛使用.为此,当前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完善和落实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一、"重保护、轻使用"是盗版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数字出版领域盗版十分猖獗,屡禁不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片面地、单纯地强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忽视了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著作权的"使用"问题,有关方面常常讲保护多,讲使用少.当前,一方面数字网络媒体对作品收入使用产生了海量需求,另一方面,作者的广泛分布以及著作权归属的复杂性,使得寻找权利人十分困难.这一点令数字出版商叫苦不迭,感叹"寻找作者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属下重要的财产权能,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作品衍生出的新权利。在古籍数字化大背景下,古籍数字资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古籍数字资源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法律要件以及面临的法律和现实困境,提出以立法行为人、服务提供行为人、著作权行为人视角推动立法实现权利保护、强化作品安全保护义务、实现经济权利重构的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著作权加强权利人对作品网络传播权控制的现象,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公众数字资源网络获取的权限限制,提出图书馆在合理使用制度下,通过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充分利用"除外"条款、文献传递"一对一",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数字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合理使用模拟著作权(与数字技术相对,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称为模拟技术或传统技术。相应地,依靠传统技术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称作模拟著作权,以区别于数字著作权)的法律规定见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八款,该条款规定:图书馆等可以"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七条则在我国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可能面临侵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两项著作权的风险.因此,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在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应当明确约定的合同,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数字化授权,在数据库数字化过程中注意保护期刊的版权信息和单篇作品的完整性,同时采取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等保护作者和期刊社进而保护数据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主要涉及文献数字化复制、信息网络传播和数据库建设,须注重他人著作权与自身著作权保护的统一,区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和授权许可等不同情形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图书馆适应新著作权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使数字化图书馆适应新著作权法范围扩大,文章对与数字化图书馆关系密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保护、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大对网络侵权和盗版的打击力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而指出网页没有明确列入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潜在弊端.  相似文献   

8.
靳惠 《图书馆》2012,(5):102-104
本文对我国发生的两起公共图书馆链接服务著作权诉讼案作了概括性介绍,分析了法院在审理和判决中考量的主要问题,就《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设置的"避风港"规则下防范与化解图书馆著作权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给著作权制度带来很多新问题、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服务过程中的“复制权”、“传播权”等著作权问题和数字图书馆进行著作权保护的技术措施以及其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吴哲 《青年记者》2013,(15):13-14
在期望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更加严格有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对于著作权的保护需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著作权的调控范围已不再拘泥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点播视频音乐、获得图片和文字信息。"我国著作权,特别是新闻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维权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合理使用数字著作权的权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合理使用数字著作权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及相关条款的内容,科学地掌握法律规则,合法行使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2.
秦珂 《兰台世界》2007,(6X):54-55
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合理使用数字著作权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及相关条款的内容,科学地掌握法律规则,合法行使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现行著作权实体法、澳大利亚现行著作权实体法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为基础,从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模式的角度,将适用于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分为适用于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以及以承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功能的若干项著作权专有使用权例外所构成的、可适用于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并深入分析这种适用主体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05-2006年,图书馆界积极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的制定工作.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2005.8.20),旗帜鲜明地代表公众利益阐述了保护权利与促进知识和信息传播并重的立场,引发了<条例>制定过程中著名的"四六条"之争.  相似文献   

15.
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末,法院开始受理涉及网络的著作权案件,至今已近10年。10年前,此类案件数量很少,类型单一,争议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数字化的作品是否保护、著作权法可否适用于网络环境等基础问题上。随着2001年10月《著作权法》的修订,以及2006年5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公布施行,尤其是近几年来,涉及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迅速增长且全面开花,已成为法院著作权纠纷案件审判、甚至可以说是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若干法律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燕 《图书馆学研究》2005,(6):93-95,98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给著作权制度带来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服务过程中的“复制权”、“传播权”等有关著作权问题和有关数字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技术措施及其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注意尊重作者依法享有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转载权和摘编权、获得报酬权等项权利 ;另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注意维护期刊社依法享有的汇编作品著作权、首发权、修改权和版式设计权等项权利。  相似文献   

18.
汤泱 《中国广播》2016,(1):61-64
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新科技传播方式、层出不穷的文化产品类别及受众对文化产业多样化的需求,对传统媒体台网融合过程中的著作权及相邻权的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新媒体运营实践出发,从传统广播电台的著作权分析入手,借鉴电视台台网融合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等著作权及相邻权的保护及开发建议,阐述新环境下广播电台如何转变思路,从运营及法律层面进行著作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数字网络技术的特点对著作权保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著作权授权方式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海量授权”需求。针对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不平衡的个体情况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因没有合适的著作权授权模式而遭到质疑甚至侵权起诉。本文从网络环境中最核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入手,结合《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相关规定,提出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附义务默示"许可授权模式,通过与相关制度的比较,从实际需求与理论及立法分析,借鉴实践做法,以著作权平衡利益、促进文化传播的宗旨为考量,论证该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