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3-2008年的两型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对环境规制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两型社会建设进展迅速,但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2)要促进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应该从提高环境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经济规制手段、加强对环境的舆论监督和指导、积极引导企业的自愿性环境规制行为、强化公众环境参与意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李娜 《中国科技信息》2009,(13):273-274,276
本文论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客观性.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并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塑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五、新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有了认识,而且还宣传到了全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比较而言,关于社会建设的研讨,要相对弱一些.就两者的关系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要为之长期奋斗的宏大的战略目标,社会建设是战术部署,是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社会建设等一系列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吴小艺 《科教文汇》2012,(31):171-172
社会管理人性化和科学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社会建设水平比较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在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必须切实搞好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旨在实现社会团结;对广西的实证研究证明,职业流动中的社会排斥造成被排斥者多层面的剥夺,导致收入两级分化,弱化社会信任甚至影响民族团结,消除职业流动中的社会排斥是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消除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确立社会公正原则;加强职业培训和社区建设,提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消除职业流动中社会排斥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转变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应用,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以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为例,结合立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难点与解决路径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方院校科技园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学校职能有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对高校发展影响作用的明显增大,高校职能中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越来越显示出紧密结合的趋势,这一趋势集中体现于各高校的科技园建设与运作中.高校科技园的成功建设与有效运作,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据此,探讨地方院校科技园的建设,对地方院校科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地方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组织调控的活动,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本文以善治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体制性障碍、结构性障碍和内生性障碍.提出增量改革的具体路径,要求健全善治治理下“多元”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善治治理下社会管理法律建设,优化善治治理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具体思路,建立一个包容、合作、持续、均衡的社会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对推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对于有效化解各类信访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对忻州市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工作的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经费不足、社会组织工作机制不完善和数据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困境,对此提出了积极动员社会各层面人士参与信访工作、健全社会组织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扩宽筹资渠道以及借助忻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平台完善信访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小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针对小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全面认识、理性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强化德育教育的内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小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针对小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全面认识、理性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强化德育教育的内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郝凤学 《科教文汇》2011,(36):26-26,30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本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向金岸 《科教文汇》2011,(12):19-19,45
中学德育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寻找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德育、中学德育的概念;我国中学德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15.
王小花 《科教文汇》2011,(12):16-16,204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只有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改进途径和措施,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李建 《科教文汇》2012,(24):19-20
本文从阐述当前高中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手段;完善各项制度,调动学生主体性;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好潜移默化;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四个方面谈了增强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樊芳 《科教文汇》2012,(16):17-18
职业素养课在融合了新元素之后转换成了一门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互动强,并且校园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供了多种机会,在学校德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新时期学校德育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活动形式呆板,德育实效性低是普遍承认的实事。把职业素养课中的积极成分引入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性,丰富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秦萍 《科教文汇》2012,(35):22-23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个体与学校、与家庭以及与社会诸方面的冲突,而德育状况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之一,现代生活理念需要在中学师生心目中理性化,并力求科学发展.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的发展现状做一定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少先队辅导员应致力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位一体的融合,最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齐心合力、三管齐下,共同构建有利于队员道德健康发展的这样一种和谐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兰州一中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文化建设特色、德育建设特色、教学特色建设、队伍特色建设、艺术体育特色建设、教育科研特色建设等几个方面。长期特色办学实践表明,学校特色是发展变化的,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需要不断开发和完善,特色办学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