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志明 《学会》2017,(8):6-14
基于2006—2013年中国扶贫类基金会的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产业集中率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研究了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对影响地理集聚的因素及集聚效应进行了探索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不同类别间地理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具有显著的地域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是扶贫类基金会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且这一集聚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扶贫类基金会产业地理集聚具有明显的连片化特征,中国大部分省(市、区)扶贫类基金会产业属于中度地理集聚;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表现出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五种类别间表现出一致的阶段性特征;影响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的因素很多,包括贫困需求、资源供给和制度环境等,地理集聚给组织发展带来众多正面效应,包括共享劳动力市场、知识溢出和降低成本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区位优势的概念内涵下,将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引入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成本优势将引导制造业将向该区域集聚,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生产资源节约将进一步强化这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带来的运输成本节约将压低优势地区的价格,进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运输成本的提高将阻碍制造企业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集中,阻止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制成品消费比重或者企业规模经济程度提高将促进两地制造业活动的分化,并相应地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指众多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并形成强劲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在同一区位点上同类销售企业集聚在一起(专业市场);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存在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下游工业在空间上集聚等等。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在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变革中有先行先试意义,开发区取得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改革开发营造的良好环境,也有基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所积累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其他区域性经济相比,开发区在制度体制、财政自主权与反哺发展、地理区位条件、产业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相应带来了可观的政策收益。未来开发区发展需要在集成创新、关键领域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并致力于解决同质化竞争和土地、人力资源制约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区位熵、产业集中率和产业集聚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判断和研究,得出结论:中部地区在农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存在产业集聚,但集聚效应不明显;第三产业总体集聚效应不强;中部各省产业集聚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式发展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区位熵对2003-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及其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地理集聚度较高且上升明显,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结构效益在下降,各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结构素质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不同.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与绩效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06,21(2):36-37
产业集聚是一种地域概念,意味着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在某一区域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是一个拥有新的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由于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的集中,企业间的竞争性和协调性加强,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世界性经济现象,是增强区域经济持续竞争力、形成增长极、带动个地区经济发胜的强劲摊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区位熵指标测算东莞整体制造业和20个主要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莞整体制造业具有产业集聚优势,集聚程度较高的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并以产业区位熵值为核心解释变量,加入区域创新投入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东莞整体制造业和创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线性促进关系;分行业的区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结果与产业区位熵趋势相关。提出东莞应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积极引进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溢出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优势、市场接近和知识溢出,其中,知识溢出是产业集聚决定的高级因素,并且其作用不断上升。知识溢出具有地理局限性,邻近对于知识流动是重要的。知识溢出产生收益递增,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中,而产业集聚所导致的人才集中会促进知识的溢出,因而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呈相互增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假设与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在对解释产业集聚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细分化研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了一个在已在非产业集聚的产业领域和既有市场的状况下,后发地区是如何通过产业聚取得竞争优势和抢夺调拨份额的经济模型,并总结了该模型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镇江新区在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开发上初步具备了核心技术开发、区位条件、产业积聚、政策环境、服务平台和人才集聚等竞争优势,应结合苏南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错位发展,以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应用和城市形态需求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切入口,实现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双突破,构建镇江物联网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主阵地,打造国家级物联网应用创新基地,推动镇江智慧城市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于明言  王禹童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99-102,135
从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角度出发,基于产业层面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系数、区位商,从中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三省市的各自区位优势以及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融入技术进步的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推导出应用现实数据估计并进行情景模拟的实证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西北地区水泥工业为例,模拟技术进步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探索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要素成本不变情况下,技术进步驱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促进新一轮空间竞争。在长期,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增强,并聚集到更小的地区范围。原先市场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为主要集聚地区,其他地区则更会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区位熵理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苏、沪、浙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分别进行计算,并测算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数据表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苏浙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水平略逊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苏、沪、浙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随年份增加大致呈递增趋势,说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即制造业的选址倾向于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集中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呈现出集中化的特征,借鉴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标,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集中度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投资区位集中度很高,特别是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集中;从各大洲的集中程度来看,亚洲最高,拉美次之,非洲最低。对外投资要充分考虑区位集中程度,做出最有利的区位战略安排。  相似文献   

17.
杨力  刘敦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169-176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益丰  孙治宇 《软科学》2011,25(7):56-60
在中国高端产业集聚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Stackelberg垄断竞争模型与Hotelling竞争区位选址模型构建数理分析框架,论证先进制造业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市场力量的不均等所形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集聚的必然性。数理论证发现,高端制造业/先进生产者服务业产业特征与集聚过程中企业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凸显出在我国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发展高端产业"龙头企业"战略来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发展高端产业集聚和合理引进外资来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