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期望能促进学生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常常出现偏差,如期望缺失、期望单一、期望偏高、期望偏低、期望偏"死"、期望偏急、期望相悖等。教师只有矫正这些偏差,才能实现期望效应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学生期望与学业成败互动关系模式进行调研,认为无论是学业期望还是职业期望,学困生自我期望的水平均低。且两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对有关学生期望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表现,认为现实的学业水平高低状况是期望互动的逻辑起点,学生期望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性过程,从学生期望的作用机制来看,期望对于学业成败有显著影响;对学生期望问题在教育实践上的意义和实施进行探讨,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期望以及尽量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学生应充分发挥期望的自我能动性,家庭必须通过合理方式传递合适的教育期望,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将其期望中的“问题”纳入到教育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商品或服务的虚拟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重新考量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问题非常迫切.本文考察了期望产出正的经济外部性和非期望产出负的经济外部性,通过构建一般要素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前沿面的模拟曲线图,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考虑虚拟价值,研究该因素的介入对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前沿面的影响.认为商品或服务的虚拟价值因素的考量提高了期望产出水平,降低了非期望产出水平,因此企业应重视虚拟价值的挖掘,实现期望产出最大化和非期望产出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在作为共生共同体的家庭中,家庭教育以“共生”为首要目标,受生殖期望、生产期望和声誉期望的共同引导,家庭教育最终服务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物性有序联合。在家庭进入共识共同体后,以收入期望、知识期望和规范期望为基本样态的社会期望开始引导家庭教育;但受此引导的家庭教育无法摆脱功利化、唯科学主义裹挟等问题,更无力应对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被法治化后的法律期望因应而生。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家庭期望已日渐式微,社会期望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法律期望因与亲权冲突而功能受限。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教育期望进行立法整合,即在保留家庭教育期望“自留地”的同时,扩充家庭教育的定义范畴和内容并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主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学生期望与学业成败互动关系模式进行了调研。学困生的职业期望与学生期望的水平均低,且两者之间显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学生期望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现实的学业水平高低状况是期望互动的逻辑起点,学生期望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性过程,从学生期望的作用机制来看,期望对于学业成败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学生期望问题在教育实践上的意义和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值类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心理契约可以根据学生期望高低和教师期望高低组合成共同期望高型、教师过度期望型、学生过度期望型和共同期望低型等四种类型。共同期望高型心理契约的学风显著高于共同期望低型心理契约的学风,因此,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师修养和教学水平,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大学生中属于共同期望低型的比重过高,尤以新生和毕业生更为突出,从而导致目前学风明显下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学生期望与学业成败互动关系模式进行了调研。学困生的职业期望与学生期望的水平均低.且两者之间显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学生期望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现实的学业水平高低状况是期望互动的逻辑起点,学生期望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性过程,从学生期望的作用机制来看,期望对于学业成败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学生期望问题在教育实践上的意义和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董存梅 《幼儿教育》2014,(Z3):79-83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国和日本的386名幼儿父母作了调查,就幼儿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期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幼儿现在及将来的社会性发展期望方面,日本父母的期望明显高于中国父母的期望,而在对幼儿将来成功的期望方面,中国父母的期望明显高于日本父母的期望。此外在对幼儿的智能发展期望和将来"成为一个有钱人"的期望方面,中日父母对幼儿期望的差异分别受幼儿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另外,不论是中国父母,还是日本父母,对女孩的社会性发展、自理能力发展和将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的期望均高于对男孩的期望,而对男孩的运动能力发展期望则显示出高于对女孩的期望的倾向。研究者据此提出,中日父母应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顾客对服务存在着不同水平的期望,这使得服务企业要从动态的角度去审视顾客的期望,对顾客期望实行动态管理,使企业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期望保持平衡.企业建立的顾客期望要既能保持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又要保证企业有能力兑现.本文探讨了顾客期望的概念,在对期望层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企业顾客期望管理的相关策略.服务企业应对顾客期望进行有效管理,主动采取措施,影响、改变、达到、超越顾客期望,从而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收入预期为切入点,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基于前景理论实证分析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其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期望顺差会促进其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行为,且家庭收入社会期望顺差的正向作用大于历史期望顺差;家庭收入历史期望落差也正向影响了风险金融市场参与,但社会期望落差影响不显著;当期家庭收入期望顺差影响其风险投资的边际效应要高于家庭收入期望落差.长期来看,家庭收入历史期望顺差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家庭收入社会期望顺差的正向影响减弱.家庭收入期望差距的促进效果主要表现在高收入、东部地区的家庭群体,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强于劳动性收入.机制分析发现家庭收入期望顺差通过改变家庭的风险偏好和金融知识水平来促进风险投资,而家庭收入历史期望落差仅能提升金融知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期望知觉即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期望,它不同于教师期望,在教师期望效应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本文从影响研究和差异研究两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教师期望知觉研究对初中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师期望是影响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效应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之分。为了实现教师期望的良性循环,要求教师掌握期望效应理论,通过对学生全面客观的了解形成积极的恰当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期望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当代的中学生很辛苦,可以说他们大都生活在期望的环境中,在家有家长的期望,在学校有老师的期望,而且他们的期望都很高。但并不是所有高期望下的孩子都会如我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成长,也就是说“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一定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报以期望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避免高期望下负面效应的出现。同时也要学会用期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需要依次计算6扇区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再由价值函数选取期望电压矢量,存在计算量大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期望扇区的三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以快速确定期望电压矢量。首先,建立d-q轴的三矢量电流模型,给出其三矢量作用时间;然后,令预测电流为期望电流,可以获得期望电压矢量,并利用Clark变换得到α-β轴的期望电压矢量;最后,利用反正切函数求得期望电压矢量角度,确定期望电压矢量所在的期望扇区,得到期望三矢量及其作用时间。仿真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保持很好的控制系统性能。同时,该方法只需一次计算期望电压矢量角度即可确定期望三矢量及其作用时间,比传统三矢量方法有效缩短了算法执行时间约60%。  相似文献   

15.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凡的.教师期望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为了实现教师期望的良性循环,要求教师掌握期望效应理论,通过对学生全面客观的了解形成恰当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期望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要使教师期望效应达到最优化,就必须建立一个基本方法体系,包括了解期望作用的有关知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对学生形成合适的期望;促进教师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是"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期望暗示给学生,学生则会按教师的期望去努力,以此作为回报。"由于学生愿意按教师的期望行动,因此,教师的期望容易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如果将"期望效应"运用于教育教学,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凡的.教师期望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为了实现教师期望的良性循环,要求教师掌握期望效应理论,通过对学生全面客观的了解形成恰当的期望,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期望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社会期望反应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操作性定义研究取向把社会期望反应作为衡量作答者有没有真实作答的指标;构念研究取向注重理论建构,最初认为社会期望反应是撒谎,到后来认为作社会期望反应的人具有很多期望特质,最后提出二因子模型和双层模型来解释社会期望反应;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则从作答过程来研究社会期望反应,并提出系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存在就业期望,且存在就业期望的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切合实际;二是就业期望与就业结果的差距适度,就业期望并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另外,本研究结论与调查时间和地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