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上桑》新探□万志海《陌上桑》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诗中盛赞采桑女罗敷惊人的美貌和她热爱劳动、忠于爱情的坚贞美好品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流露出健康、明朗的审美情趣,历来评论者很多。诗的最后一节描写罗敷夸说自己丈夫的才能...  相似文献   

2.
郑慧生 《寻根》2005,(3):38-39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劳动总是被推崇为最高尚的事业,领袖、圣贤、神人无一不是劳动能手:燧人氏领导人民钻木取火,有巢氏领导人民构木为巢,神农氏教民稼穑,黄帝制造兵器,大舜善于耕田,大禹能够治水……就连那生育了人类的伏牺和女娲,也是一手执规、一手执矩。规、矩是工匠们必用的工具,执规执矩,说明他俩是一对工匠。中国人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一对工匠,说明中国文化从远古时代起就崇尚劳动。  相似文献   

3.
刘光前 《寻根》2005,(4):62-69
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远古百越的南越支系。大约在中原殷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经劳动生息在海南岛上,并且遍布全岛。黎族纺织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广幅布”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载入史册。黎族妇女用彩线挈花织成的黎锦,  相似文献   

4.
宋蕾 《华夏文化》2008,(1):50-51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嫘”这个汉字从丝,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脂粉     
陈建生 《寻根》2001,(2):96-99
杜牧《阿房宫赋》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虽说夸张,但也多少反映了古代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妇女使用脂粉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7-17
“春天到,春意浓,千山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河边柳,吐新芽,层层梯田水哗哗,布谷催春把种下,我们的劳动,我们的爱情,都等着秋天里的收获……”舞台上6名侗族妇女天籁般和声唱响了《布谷催春》,舞台下数百位金发碧眼的比利时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2010,(11):F0003-F0003
蒙卡奇是匈牙利画家,师承库尔贝的写实主义画风,思想上倾向民主主义,同情劳动者和底层人民,与其所处时代的上层社会拉开了距离。他的名作《死牢》《背柴禾的农妇》《流浪者》及《罢工》等均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色彩浓烈写实,形象严谨厚重,极富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8.
服装藏族的衣着服饰多姿多彩,主要是传统的藏装。其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农区及城镇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多用值爸制成,也有用毛料制作的。藏装左襟大,右襟小,有的右腋下针一纽扣,多用红、蓝、绿等色布作腰带。男式藏装的领、袖、襟和底边镶色布或绸子,装饰典雅大方。穿时讲究在里层套一白色或红绿衬衫。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天气炎热或劳动时,左右袖均不容,而束在腰间。冬天两袖大多穿上。女式藏袍,多以爸爸、毛料、呢子做成。藏族妇女夏秋容无袖的藏袍,里面套上颜色鲜艳的…  相似文献   

9.
戏剧脸谱有没有女花脸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不仅有女花脸和女脸谱,而且这种化装深受古代妇女的面饰影响。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是南北朝以后流行起来的。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南北朝时,掀起了崇佛热。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得到启发,也将自己...  相似文献   

10.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五大意旨:揭示人生真正意义;反映劳动的伟大意义;反映劳动人民的质朴;反映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反映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并系统阐述了陶诗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既平淡朴素又隐曲豪放.  相似文献   

12.
雍容华贵 仪态万方──唐代妇女的风采姚敏杰一唐代妇女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风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饰的开放性特点。但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唐代妇女服饰的开放性,也经历了与社会、时代同步协调的发展变化过程。最能表现唐代妇女时代风采的是裙衫的翻新变化。高宗...  相似文献   

13.
周代贵族妇女的政治文化特征及相关的伦理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 ,即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戒己告人 ,由此引致周代对妇女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视 ,关注男女之别 ,制为婚姻之礼 ,以严正夫妇人伦 ,从而形成周礼规范下的妇女道德伦理体制。欲以道德教化严控妇女人格为入手 ,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 ,从正面制造和利用妇女的政治伦理价值。这在《毛诗序》代表的儒学诗义体系中得到集中体现 ,也反映出周礼文化一大特征 ,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深远影响 ,基本决定此后关于妇女道德形象的伦理范式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墓葬戏曲图像雕刻源起四川地区戏曲图像雕刻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百戏乐舞雕刻。在该地区汉代的石棺上我们可以看到,棺身和墓室两侧都有简单的雕刻,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人物服饰较为简单,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进行乐舞表演。这些雕刻图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生平生活,或者也可将其理解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再  相似文献   

15.
何绵山 《寻根》2007,(4):21-27
谚语是汉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自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是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谚语的表达,虽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妇女人口为36O0多人,占其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鄂伦春族妇女同男子一道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渔猎文化,为鄂伦春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随着鄂伦春族的新生,妇女们也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现了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消除了许多对妇女的歧视。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上来说,鄂伦春族的婚姻习俗很独特,值得我们去了解。农婚6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林间草坪、溪河之畔,一片片映山红、野白合、红白芍药、野罂粟万紫千红,光彩夺目;野鸡、飞龙在达滨尔湖林中飞翔;鱼鹰、鸿雁在湖面上啄鱼;红冠、…  相似文献   

17.
唐代妇女的面妆朱伟奇生活中许多人为了美而化妆,尤其是妇女的面部化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妇女的面部化妆,即依次而下的所谓净脸、打粉底、定妆、上眼影鼻影、画眼线与眉及口红,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唐代妇女的化妆就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  相似文献   

18.
汉画中反映道教教义教理的图像、文字是我国宗教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凡的内质在赢得世人惊羡目光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持久关注。汉画不仅以大量的道教仙圣形象来象征修道的终极目标,而且还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示了具体的修仙方法。从道教的形神观和性命观来看,汉画对于身心关系的表现以及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探索,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对之进行深入的开掘和阐扬,对于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修身养性和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魔力     
妙曲起死回生 一位美国妇女因车祸而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数天抢救,她仍然昏迷不醒。最后,医生们急中生智,尝试着在她耳旁播放录音。磁带上录着她平时喜爱的音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声音。结果,这名妇女竟然苏醒过来,睁开了眼睛。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姓氏趣谈许美华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这个姓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斯大林”的原义是钢铁,寓意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姓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用“痛苦”做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和文章。俄罗斯人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