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笔下的角色常处于精神和文化缺失的黑色孤岛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迫害后常形成自欺的自我认识,以逃避来自外界的焦虑和自我认定的责任,从而导致自我的迷失,甚至是自我颠覆.这篇文章从萨特的本体论入手,分析了三种自欺的自我认识,以反映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在被歧视的白人社会中所遭受的心灵的煎熬和困惑,以体现黑人精神和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一生都致力于探索黑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述了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黑人社区里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白人至上文化霸权中的黑人在面临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时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生存现状及其心理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主人公佩科拉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她的侵袭和压迫,以及她对白人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而产生的自卑、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并最终迷失了黑人女性的自我,以此来论证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再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殖民对黑人的侵害,而且还证明了美国并非是一个民主、公正和道德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二十世纪美国种族歧视下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命运。莫里森采用创伤叙事的方法,重现了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心灵、文化、精神生活受到的多重创伤。小说人物经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有来自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但更多的因缘在于黑人群体内部自我身份否定与排斥,社会环境就是创伤产生的环境,也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刻画了三类黑人男性形象,即极力模仿白人的黑人男性;心理、人格极度扭曲的黑人男性;逃避现实来自我放逐的黑人男性。通过在文化冲击背景下他们不同的命运,莫里森意在提出:在白人文化之上的社会氛围中,非裔美国人要勇于接受、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黑人民族一味的盲从所谓的主流白人文化,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非裔美国人在自我放逐中迷失,垮掉从而消亡。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潘昊昕 《文教资料》2011,(23):30-32
美国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们过着十分凄惨的生活,面对这一现实.早期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白人对这种罪恶行径进行揭露和鞭挞.亦曾采取一些行动去反对奴隶制度。即便如此,大部分白人对黑人仍存在根深蒂固的歧视,一种源于肤色的歧视。而令人发指的是,一部分黑人亦是推动奴隶贸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以分析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克劳蒂亚·迈克迪在文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对克劳蒂亚与佩科拉的对比分析,突出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同时,两个女孩对于自我命运的不同对待也体现了作者莫里森以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忧患,呼吁广大黑人民众秉持黑人质朴本性,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重建黑人种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顾琳琳 《文教资料》2011,(26):19-21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小说通篇记录了对黑人的不满,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结束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基督教由于长期以来被白人主流文化加工利用而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从宗教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指出是主流文化把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加工成了白人形象,进而具体说明宗教信仰如何加剧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否定,给佩克拉的心灵带来层层打击,最后把她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深渊。此外,通过分析莫里森和小说中切丘的联系,揭示了作者对上帝在主人公悲惨命运中扮演的角色的批判态度,从而最终认定种族主义化了的上帝一定程度上须对佩克拉的悲剧负责。  相似文献   

19.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20.
埃利森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社会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黑人和白人文化的融合,从深层次揭示人的主体精神,将对民族、自我的探究纳入人类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