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逢春 《广西教育》2008,(35):38-38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有教育作用的审美实践活动,它以美的对象为触媒,通过美的感受、感动、认识来获得美的享受,锻炼和提高主体的审美理想、情趣以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主体趋向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感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传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2.
地理与美育,前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爱美,感受美,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感受、欣赏美会给人带来身心惬意,精神亢奋的愉悦感。这种愉悦体验使学生乐意接受富有美感的教育,如寸草喜春辉一样。而文选教学,因其丰富、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感染,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使学生在感情上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调动其感觉功能、接受功能和审美功能,引起审美愉悦,于不知不觉中,全身心的投入,进入一种审美境界,我们称之为美的情境。 在文选教学中,如果学生得到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没血没肉的几根筋,作者笔下的人物只是一个影子或某种语言符号(诸如勇敢、善良)的代称,情感虚无飘渺,把握不住,体验不出,审美体验和求知意念完全被干巴巴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排挤殆尽了,那么,势必会扼制学生求知和审美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淡然无味。由此可见,创造美的情境并不是加给文选教师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或者说,是提高文选教学效果的一条行之  相似文献   

4.
韦肖珍 《广西教育》2010,(20):51-52
美感教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渗透美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韩佳亮 《山东教育》2007,(11):20-21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简称为美育。它和通常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和实施,占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美学家都作了论述并用于实践活动中。近代教育史上,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新中国的教育注重了继承与发扬,[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贾艳华 《考试周刊》2012,(76):129-129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人胜的活动。下面我从五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教育科学中 ,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其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重视和加强教学中的美育 ,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体育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 ,它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染教育学生 ,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则是以独特的运动手段的其它特定的教学形式进行一般的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一般的美学教育是指培养对美的需要、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8.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培养美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感教育,不能像音乐、美术的形象感染那么直观,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知来展示崇高的美的境界,诱发学生驰骋于广阔、丰富的想象天地,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是由美学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科学,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师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美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力,是中师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师美术班是为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不仅要体现教育中的美育内容,更要突出美术教育的师范性。近年来,我担任中师美术班的专业教学工作,针对中师美术班的专业教学一些要求做了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力培养和展赛效应等结合点出发,探求适合中师美术班的专业教学途径,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运用和完善。 一、素质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美术专业教育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内容,在具…  相似文献   

12.
美育总是通过美好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是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的能力。一个人不能感受美,就无从鉴赏美,更谈不上创造美。因此,从感知美的表象着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力小学生对美的感受,总是从初级的美感能力,发展到高级的美感能力。自然美是小学  相似文献   

13.
<正>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审美经验缺乏的小班幼儿,更要通过多形式的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感受力,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小班幼儿处于有意识涂鸦期过渡到意象期,这时他们的观察力和小手肌肉还在不断完善中,因而美术欣赏作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一项新的任务。所谓渗透美育,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了解,发掘地理学科的美,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引起美感,进而建构美的心灵,完善美的情操。也就是说,必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改造美的机会和条件。究竟如何挖掘地理学科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呢?根据小学地理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考试周刊》2010,(13):53-54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音乐教学的主体效应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学生在长期的、多次的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  相似文献   

18.
张琳 《教师》2010,(28):40-40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9.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实,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美育。以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语音教学中,是以发音准确、拼读合理作为美的标准。教师要激情引路,分清哪个是正确的、美的;哪个是错误的,丑的。从而使学生掌握美的发音标准,去练习、体会,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美育手段。  相似文献   

20.
张琳 《教师》2010,(25)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