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看似小心眼,不识大体,实则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宝钗貌似温柔,内实虚伪。黛王率真、纯真,心胸宽广,宝钗八面玲珑、损人利己。黛玉对感情专一、宽容,宝钗市侩、有“夫贵妇荣”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3.
《宝玉挨打》一文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教参提供的“罪证”有二:一是宝钗托着药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二是“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笔者以为这两条均不能定宝钗的“罪”。首先,我认为宝钗的送药是真诚的关切。理由之一,作者从全知叙事的角度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这不是关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们再看…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如影随形,黛玉在第三回中进了荣国府,宝钗后脚就跟来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偈语始终在矛盾与冲突中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宝钗深知对手的强大,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她使尽了手段。我们且看宝钗之三“借”。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6.
<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以“德”为性格核心的典型——薛宝钗。要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宝钗的性格及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深意,就得牢牢地扣住这个“德”字。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这一点暗示于我们。他在宝钗的判词里写道:“可叹停机  相似文献   

7.
孙会芳 《师道》2023,(4):54-55
<正>闲来细看《红楼梦》,读到第六十三回,大观园众姐妹夜里聚集到怡红院为宝玉庆祝生日,喝酒行酒令的场景热闹而有趣: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  相似文献   

8.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同了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  相似文献   

9.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求”香菱“苦吟诗”,先后曾向三人“求”。第一个是薛宝钗。当薛蟠出门做买卖走了之后,薛姨妈让香菱给宝钗作伴,才使她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园第一桩事就是央求宝钗:“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可宝钗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当头一盆冷水!后求史湘云教她“谈诗”,她俩虽“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但终遭宝钗嫌烦,以“不守本分”窝了回去。第三人…  相似文献   

10.
释“宝钗”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名字的深意 ,前人作过一些探讨 ,或以为“钗”字应是“拆”的谐音 ,作者借此暗示薛宝钗为有意拆散宝、黛二人的奸邪小人 ,或以为“宝钗”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的名称 ,作者以此暗示宝钗与黛玉一样 ,都是品性高洁、超脱世俗之人。笔者不同意前人的这两种解释 ,从文本出发 ,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薛宝钗”三字的含义是 :“薛”可以谐音为“雪”。“雪”者 ,冷也 ,是指薛宝钗以礼抑情 ,以德抑才 ,压抑冷却自己内心热烈的追求 ,努力变成一个端庄、贞静的“淑女”形象 ;“宝”者 ,“宝贝”也 ,指出宝钗对于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存在的重要性 ;而“钗”就是“金钗” ,作者这里是以“金钗”比喻宝钗的悲剧处境。薛宝钗就像一支金钗一样 ,被精心制作 ,以供利用。三个字合起来 ,概括了薛宝钗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1.
薛宝钗是一个很有美德修养的少女,是那个时代有德有才的青年。曹雪芹和高鹗对薛宝钗都是赞美和同情的多,指责的少,是把她当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当作那个时代品质优秀的青年,当作世界东方女性美的典型形象来塑造的。封建社会不能让这样的女性得到幸福,薛宝钗成了悲剧人物。曹雪芹和高鹗的《红楼梦》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英、把东方女性美毁灭给人们看,所以产生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震撼力。我们过去评价薛宝钗时,一味地说她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把一个人具有的传统美德修养,把几千年来我国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都划归于封建礼教,这是极端错误的,要认真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惜原稿只存前80回,读者不能领略全璧风貌。从姓名起居、物象寓意等方面的暗示、隐喻意义入手解读形象意蕴,可以窥见薛宝钗的命运结局,追寻其孀闺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郭浩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1):114-119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很会讨贾母欢心的,贾母似乎也很喜欢薛宝钗。但是当换一个角度再来审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二人相与甚欢的材料时,却有许多证据都表明薛宝钗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贾母的喜欢,贾母也一直在对薛宝钗进行着排挤甚至打压,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小说表面上描写的那样和谐美好。弄清楚这层关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去揣摩《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更好地去体会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惜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未能真实反映曹雪芹原旨中宝钗的身世命运。庆幸的是前八十回中,不管是判词灯谜,亦或是诗词酒令,都具有谶语的暗示意味,成为后文情节发展演变的"草蛇灰线"。试从判词灯谜、诗词酒令等方面寻踪追迹,探求宝钗在原著中的孀闺命运。  相似文献   

15.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评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她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待人处世不卑不亢,追求爱情不温不火;虚伪世故中透着善良,冷酷无情中透着睿智。她对于封建道德没有采取对抗的姿态,却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她的悲剧不是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正因如此,她的悲剧命运更是揭示了封建道德的冷酷无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既要在大观园生存和发展,又要保持自己的内在操守和尊严,超越现实人生的痛苦,获得生活的淡定和生命的快乐,这就使禅进入薛宝钗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层的心理意识形态,为学者探索薛宝钗的心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王熙凤本来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兹因林黛玉心事过重,身体每况愈下,终遭贾母的遗弃。王熙凤秉承贾母的旨意,见风使舵,转而赞成“金玉良姻”。在贾母李代桃僵的授意下,竟生出偷梁换柱的“掉包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成为宝黛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给历代读者造成了无限的喟叹。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上,薛宝钗的恋爱婚姻问题历来被当作宝黛爱情的对立面,也即主要是被当作批判的对象而立论的。近些年来,论者们从人性的普遍欲求和行为出发。逐渐肯定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恋爱追求。通过对薛宝钗的恋爱方式和恋爱心理做进一步的探讨.论述其恋爱悲剧。  相似文献   

20.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对于她的性格特征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从考察阶级本性出发,分析了性格形成背景的复杂性,揭示了薛宝钗表面形象之后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