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问题,求深度”,是我们近两年在抓典型报道中着意探索的一个问题。自1988年初以来,我们在全报社提出的主攻目标是:“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抓问题,深入抓典型,为把报纸办得更有生气、更有特色而努力。”确定这个奋斗目标,中心思想是要在连续几年抓典型的基础上,把“抓问题”也放在突出位置上,把“两抓”拧在一起,努力尽快地把“抓问题”这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突上去。过去几年突出抓典型,社会反响很好,体会也较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抓问题上还是一个弱项,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依然内容平淡,不新不深,肤浅乏味,加之报道面较窄,难得给读者以较多新鲜的、警策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揭示问题、回答问题的报道(包括评论),并不都是自觉地采写和组织  相似文献   

2.
杨力 《新闻前哨》2009,(9):96-98
封面故事是新闻周刊用以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眼球的第一稿件,也是周刊思想灵魂的安居所。作为深度报道主要形式的封面报道,往往呈现出杂志的整体观点.体现出思想深度和文字水平,必然是各家杂志精心运作的自留地。  相似文献   

3.
目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经济建设是整个国家的中心,自然,经济报道就是报纸宣传的中心。要把经济宣传搞好,不仅要看经济新闻稿件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看稿件的质量。多抓一些有分量有影响的经济新闻,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综观我们的经济报道,留给人的印象是,生产战报式的多,揭示问题的少;一般化的多,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在经过了一段迅猛发展后,似乎有逐渐消弱的势头,深度报道真的要昙花一现了吗?许多人有这种忧虑。此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经济日报记者写的一组以国庆40周年为题的深度报道。经济日报这组发表在头版“写在40年大庆前夕”专栏里的深度报道共分5篇—《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科学》、《走向小康》、《走向未来》(见该报9月20日至25日),每篇约四千多字。很显然,经济日报是把这组报道作为重头稿件,下了大气力抓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都有着多个层面,为表现新闻主题而选择的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当时的宣传精神,还能较好回答读者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的报道侧面称之为“最佳新闻角度”。为什么要选择最佳角度?概括起来一句话:角度选择好,稿件质量高。选择最佳新闻角度,首先要理清选角度与抓问题、选角度与提炼主题、选角度与扭角度的关系。选角度和抓问题不同,“抓问题”是因,“选角度”是果。“抓问题”是“选取角度”的依据,“选取角度”是“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篇新闻,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它的灵魂,内容是它的躯体,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区在中央级报刊、电台见稿,每年都在200篇以上,数量虽不少,但稿件的质量一直不太理想,有深度、分量重、影响大的稿件不多。为提高报道质量,政治部根据分区党委的意图,确定了全年报道的主攻方向:必须围绕典型抓报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配合教育抓典型。今年4月份,分区组织开展改革利益观教育,邀请下岗军嫂宋金霞为官兵作报告。听了她自强自立开办饭店的事迹后,我们觉得这是个值得宣传的典型人物。于是政治部派人到盖州市和宋金霞家中、饭店进行采访,所拍的摄影作品《军嫂下岗闯市场》分别在《人民日报》、《解…  相似文献   

7.
知识林     
常见的报道组织方式 报道组织方式的选择是新闻编辑在报道策划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集中式: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这种报道组织方式比较多地用于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大问题的报道。集中式的重点在于版面的安排和利用,因此它往往不是一种单独采用的组织方式,需要和其他方式一同运用。2.系列式:指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形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这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记者拥有“编辑观点”,实际上是多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记者抓报道、写报道的“命中率”更高,劳动成果更好地在版面上得到体现,使稿件的“供”与版面的“需”之间联系得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抓典型、抓大事、抓问题"这"三抓",体现了《广西日报》新形势下按新闻规律办事,注重实效的深度报道实践。党报与晨报、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企业报的定位不同,各自担负的任务、办报特色也有区别。作为媒体龙头的省级党报,这"三抓"是抓住了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0.
问题性报道就是抓问题的报道。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推动事物前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通过抓问题性报道推动实际工作,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是本份,是职责,是使命,是题中应有之义。与一般表扬性稿件相比,问题性报道在选题、分寸、时机、效果的把握上更见难度。它要突出一个“新”字,报道新现象、新问题;它要体现一个“析”字,剖析得当,以理服人。可以这样说,敢不敢于、善不善于抓问题性报道,是一张报纸办报水平如何的标志之一。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问题性报道的选题和采编艺术”,意在交流经验和体会,互相启示,推动媒体更有成效地抓好问题性报道。您有从事问题性报道的实践吗?您有研究问题性报道的兴趣吗?欢迎与我们联系。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国际新闻是报纸整个版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这个版面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进一步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有力纽带.再好地为极围许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乌鲁木齐晚报国际新闻版,四年多来在突出重点报道,加强深度报道,体现地方特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突出重点报道。新华社每天发稿量很大,平均每天发稿百余篇,约几万字。稿件多,版面有限,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有些稿件不删改,一个版发不了几篇文章,势必造成大量稿件积压。如何办好时事版,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报道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是纸质媒体的"重磅武器"。着眼深度抓新闻,就是围绕"中心"、盯住热点、瞄准前沿抓选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记者部提出“以提高报道质量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后,记者同志们按照“三抓四有”(抓要闻、抓典型、抓问题,采写有深度、有份量、有影响、有文彩的报道)的要求向深处开拓,积极采写,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其中发表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上的几篇稿件,被同行鼓励说是下了一些功夫抓出来的“珍品”,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如何才能写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呢?我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首先是从宏观上确定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所讲的"抓活鱼"强调新闻工作中应该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对于时政记者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活鱼"与"死鱼"最大的区别就是"活鱼"是生动、鲜活的,时政记者的"抓活鱼"强调报道的主题性、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并突出稿件的可读性,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要想报道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时政记者必须要懂得抓"活鱼"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研究,正确地利用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加强与基层的联系,掌握好正确的报道方法,加强与其他记者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主要分析时政记者抓"活鱼"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虞晖 《出版科学》2011,19(5):28-31
民族文化类稿件的编辑刊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民族文化类稿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单纯介绍,较少深度挖掘;偏重简单复制传统文化,较少体现时代特征;偏重物质层面的报道,较少心理空间的开拓。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稿件的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工作报道,以其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军队和武警部队报纸宣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工作报道类稿件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稿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件少。此外,有些稿子写法老套,角度不新,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们报社在改进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主要从实现“三个转变”方面进行的。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目前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经济报道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读者不爱看,主要是缺乏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改进经济报道,首要的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要使经济报道问题抓得准、社会反响大、克服一般化。这里有一个个体深度力度和群体深度力度的问题。一种是单篇的经  相似文献   

19.
正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一张报纸的眼睛,直接决定了媒体在受众眼中的公信度,其分量不言而喻。对于记者本人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往往出自深度报道,最能体现出其工作能力与业绩。深度报道是报纸的眼睛笔者回忆近几年采写过的稿件,最先想到的也最有分量的,是关于某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一点,相信很多同行会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种困惑,就是新闻报道难写。编辑部也反映来稿中“一般化”的稿件太多。什么是“一般化”的报道,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是主题重复,手法霄同,经常“撞车”的稿件;二是反映节日活动、农事活动、生产进度,唱“四季歌”的稿件。出现“一般化”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避免“一般化”的方法也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觉得主动出击抓问题,是克服“一般化”报道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问题”,也就是新闻作品的主题。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问题抓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