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 有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实施者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得到更新;素质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最具体、最直接的就是德智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将高尚道德、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结构改革呈现出整合化的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专学生各专业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对实施新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包括不同深度和层次的内涵。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要达到深层次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教改而言,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系统论、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是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那么,如何实现学科课程的整合呢芽一、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整合过程,必须遵循若干基本原则,否则将事倍功半。课程整合的原则是:①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②要高度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③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④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教并重”;⑤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二、课程整合的基本步骤课程…  相似文献   

6.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一缕灿烂的阳光,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沙娟 《中小学电教》2011,(11):140-140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整合的结果不是产生新的学科课程,而是产生新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新的影响。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向,必须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教学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各课程整合的内涵谈谈看法,并浅析有关尝试一些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整合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便进一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做出简要的分析。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涉及到我国教育领域内的很多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由于我国整个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约束和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将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去,课程整合也将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  相似文献   

12.
传统艺术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类艺术学科课程加以整合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一、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现代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从传统的分科教学转变为多门类艺术的沟通和融合,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结构改革呈现出整合化的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那么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采取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滞后于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周保虎 《青海教育》2005,(11):54-5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普及开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显重要。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落实与发展现状,分析以STEAM理念为指导核心的教学思路,从项目式教学、构建学生批判性思维;拓展在线教学、实现数字化学习;利用问答式教学、强化计算思维;融会贯通、实现学科链接四方面总结了转变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理论框架到整合的具体形式、方法提出了几点意见 ,以探求更高层次的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应注意问题三方面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陈海宇 《文教资料》2006,(5):152-153
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都需要彻底改变。“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习方式也跟随转变,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必需在教学方式方面有新的突破。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