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那天,我去同学家玩。她家门前有一辆平衡车。那车和我家的差不多,也是长方形,也有两个轮胎,踏板上也有两个正方形的踩脚点。不过,我家的是棕色的,它是白色的;我家的是越野型的,它不是;我家的车轮更大;我家的有感应灯,它没有。“这车骑上去,感觉会跟我家的一样吗?”想到这里,我开口了:“能不能骑一下你的平衡车?”“可以呀!”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逐渐成为列强瓜分的热点。“为避免被直接触及本土,中国加强了对周边藩属的控制,而日本则想建立一条北起库页岛。南至台湾的本土防卫带,以借此抗阻列强,影响大陆。”①对此,西方列强依据本国利益,或者是支持日本成为东亚新兴国家以抗衡其它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是维持各国在华的均势以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中日间的政策冲突最终使双方在朝鲜进行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历时半年的战争终以清廷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同时,仅仅三个月之后,就有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从而使得东亚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周贤良 《广西教育》2007,(4B):37-38
中西交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西交涉的历史基本上是中国不断丧失各种主权、西方列强不断攫取各种侵略权益的历史。从客观方面来说,“弱国无外交”,在英法等西方列强炮舰外交的威胁下,中国主权的丧失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在主观方面,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主动了解外部世界,不懂得利用正当的交涉来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对东北亚地区的武力冲击下,满清政府与德川幕府先后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近代中日两国遂结束”锁国时代”,被动地打开国门,直面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1862年,幕府当局首次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生;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在世界上是一个国土很小的国家,但它又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强国。其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速发展。以色列的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用历史打造民族”。犹太人的历史之独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世界上唯一被打散而离开居住地,又在两千年后重新聚集的民族。因为以色列国土狭小,所以“以色列没有地理,只有历史”。以色列历史是一部让所有犹太人屈辱的历史,因为他们的祖先曾被外敌驱逐出家园;然而它又是一部让所有犹太人自豪的历史,因为他们的心终究没被打散。一个被武力打散而…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逼迫下开始了近代化进程的。面对着西方列强,为了维护新生政权,两国政府虽然都采取了“海禁”“锁国”的外交形式,但其本质有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两国近代化的不同进程和不同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8.
劈劈啪啪的鞭炮声象征着喜庆与吉祥,幸福和安康。 春节到来,燃放鞭炮是我的一大乐趣。这不,刚入腊月,我家便买来了几十挂五颜六色的鞭炮,有“大地红”、“满堂欢”、“庆丰收”……这么多的鞭炮真是我的福气。到了家家户户都燃放的时候,我家必须抢在别人家之前放,别人家放一百响的,我家要放二百响的;别人家放一挂,我家要放两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东何以成为世界的长期焦点尹爱良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列强争夺的对象。二战以前,中东主要是英、法的势力范围;二战以后,美国大肆入侵该地区;后来,苏联又在中东同西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它们在争夺中既相互勾结又勾心斗角,使得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1948...  相似文献   

10.
巴以暴力冲突自去年9月底爆发以来,已由早期的“石头蛋”发展成为枪弹和炸弹,到现在已造成400多人死亡。以色列说巴勒斯坦是一个“恐怖集团”,巴民族权力机构已成为以色列的敌人;巴勒斯坦则称以色列新总理沙龙为“屠夫”。巴政治家呼吁为巴的自由、解放和独立而斗争,“哈马斯”成员摩拳擦掌表示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抗以色列占领,但更多的巴勒斯坦人在为自己眼下的生活而忧心忡忡。由于长期被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严重依附于以色列。 巴迄今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电力、燃料、淡水等资源完全控制在以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大半有“大情结”.你不见,充斥于耳的几乎都是“大”:先前是陶醉于“天朝大国”.殊不知自己已是夕阳西下.而西方列强正强筋健骨,虎视眈眈了。近些年耳边聒噪的是“进口大片”“大制作”.乃至不登大雅之堂的“女人喜欢大男人”……  相似文献   

12.
正租界是列强侵华的产物,它起初是在鸦片战争后作为列强在华的居留地出现的。但随着列强的逐步扩张,租界变成一个西方势力侵华的桥头堡和基地。我们在认识到它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也是我们窥视西方文明的橱窗。在这里,中西方文化斗争、融合,是整个中国与西方世界在理念、观点、制度等方面斗争、融合、吸收的缩影。所以列强在租界建立的司法制度,即领事会审制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体现了列强对我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但同时,我  相似文献   

13.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其统治集团内心惶惶不安 :一是恐惧西方列强把其列为“祸首”而遭遇惩罚 ;二是他们深知已失掉民心 ,难以照旧统治下去。因而清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以缓和各种矛盾 ,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方列强经过争吵 ,吸取了义和团的教训 ,他们深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巨大力量 ,统治中国人民的最好方法是以华治华 ,因而同意承认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深为感激 ,从此便惟洋人马首是瞻 ,重用洋务派。西方列强在议和期间就督促清政府及早“革新”政治 ,速行“变法” ;而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如张謇等…  相似文献   

14.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推行“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政策 ,不断寻求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希望列强介入、干涉中日军事冲突 ,借助列强的力量对抗日本。列强也曾出现于事变的前前后后 ,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西方列强没有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上海停战协定》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的中国依赖外国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歌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具世界眼光的西方哲人之一。歌德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的宏阔文化视野。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依然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文明互鉴。因此歌德提出:“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歌德“环视四周”,以德国为中心,不断向整个欧洲、整个世界拓展,最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的命题;同时强调,借鉴外国民族的文化,既要“植根本土”,又应“符合性格”。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批评实质上乃是一种政治话语,它同中国的强调“美刺”、“教化”的学批评的传统,具有某种亲和性;它的反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契合了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人的反抗心理,由此在中国迅速形成蔓延之势。但却潜流着民族主义,既把现代性与所谓“中华性”相对立,全盘否定来自西方的东西,用知识领域的权力概念取代了客观真理性内容,一切都成为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17.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8.
彭安清 《江苏教育》2001,(17):12-13
“我家的孩子越来越爱惜粮食,热爱劳动,关心他人了……”;“我家的孩子更加聪明了,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手,好几件小玩意儿,做得蛮像,还挺有创意的……”;“我家的孩子皮肤虽黑了些,但脸蛋总是红扑扑的,不挑食,饭量大了……”;“我家的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不仅图画画得很有生活趣味;而且作也写得有血有肉……”经常在街头巷尾或家长学校听到上述种种议论,真令我感到欣慰和自豪。孩子们的种种变化充分证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地制宜,立足实践,走“农、科、教一体化教育”之路,对学生道德品质、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得 《河北教育》2004,(1):43-43
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风行了几千年。直至今日,女若“主外”,将被冠以褒贬不明的“女强人”绰号;男若斗胆“主内”,则被同事讥讽,朋友嘲笑。对此,我向来不以为然,倒不是反封建的斗士,实在是“我爱我家”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一、向西方学习与列强侵华 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的学习,都发生在西方列强对华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腐朽没落,对内不断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列强的支持以求自保,造成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中国掀起出国留学热潮,翻译、宣传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热潮,中国人开始将眼光瞄准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与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有关:如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