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2.
在“把”字句里,“往”字短语可以在动词的前后出现,构成不同的句式。两句式在句法、语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两句式的变换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0+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5.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S+V+O直+O问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大学语料库对现代汉语“V+往”结构进行大量语料考察,总结“V+往”结构中介词“往”介引的宾语成分所具有的规律性。这一研究对“V+往”的规范使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0.
语法史上位移动词“去”进入单动式时,带起点宾语的用法逐渐减少,进入连动结构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与“去”的往到义的产生有紧密的相关性。该义的产生受到了位移动词“来”、“往”相关格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去”在西汉便有了往到义,中古至唐末五代往到义的“去”在多种句法格式中得到了实现,并获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介词“往”、“望”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方向类介词,学者对它们的演变发展多有研究,如日本的香坂顺一先生在其《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中谈到:“往”、“望”作为同类介词,发展到元代,其用法已有差别,“望”可引进处所,也可引进对象,“往”只引进处所。元明之际,“望”逐渐成为“往”的附类,最终在明代的共同语里“往”兼并了“望”,“望”只保存在某些方言里。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V满”类句式中,表达“使成义”的B式(形如“N+V满(了)+N”),较表达“存在义”的A式(形如“N+V满(了)+N”),在构成主宾互易句式的自由度上会受到更多限制。B式呈现“使成义”兼具“动态义”的特点,其所凸显的“使成义”因动名语义关系和动词前容物名词生命度高低的不同而呈现强弱差异,而A式属存在句式,不凸显“使成义”;B式中动词“动态”特征有强有弱,“动态”特征强和较强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和附着动词,B式属于一类弱动结式,而A式并不凸显“动态义”。从空间域的“位移致使”出发阐释B式语义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将“V满”类主宾互易句语义功能置于较为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与识解,进而能为汉语教学特别是国际中文教学中相关句式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玲 《文教资料》2009,(10):44-45
该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讨论“少”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和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阐述“V 得 N”所表示的两种动词补足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在“V N”结构判断中。运用扩展法的局限性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V+O1)+O2”结构中的动宾动词“V+O1”是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短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动宾短语经过结构上的凝固,意义上的融合、磨损,然后在较高使用频率的推动下,完成其词化过程,固化为动宾动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认为制约介词“向”和“往”在语言中不同表现的深层机常3是它们各自形成的意象图式不同:“向”形成的是目标指向图式.具有行进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往”形成的是空间定位图式,具有确定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向”和“往”多方面的区别:共现的介词宾语不同;参与表达位移事件时,对动词的限制和表达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能力不同;由于语域不同而激活的事件场景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存在大量的同形异构现象,现代汉语构式“该XX”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可将“该XX”结构分为A、B两式。从句法形式看,同形异构的A、B两式在添加状语、所带宾语、能否充当定状语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语义看,A式常常为实指或泛指,而B式则为遍指或定指;从语用表达功能看,A式体现了委婉语气和礼貌性,而B式则体现了强硬语气和要求性。构件“X”的多样性、语言经济性原则和构式压制促成了“该XX”同形异构现象的形成。厘清“该XX”A、B两式的差异及成因,对言语交际和汉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