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2.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将一束讨论比喻和比拟区别的信稿转我,嘱我写点东西。我就从下面的两个实例谈起吧。①“四人帮”是害人虫。……埋葬它,这帮狐和狼!②春天象小姑娘,……笑着,走着。上述两例,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说是比拟。为什么会发生分歧呢?原来这两种辞格都有一个“比”的特点,即用别一事物(B)来比思想的对象(A)。A 和 B 是构成这两种  相似文献   

4.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  相似文献   

5.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6.
“像”字句不都是比喻句,它除了可以表示比喻以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作用,例说如下:一表示同类相比(1)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例(1)表示董昆和尚二叔两个人相比,例(2)表示闰土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相比。这两个例子都是两个同类事物相比,构不成比喻。二表示想像、猜测(3)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同志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双百方针”问题时,曾对斯大林所说的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提出批评。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他第一条讲事物的联系,好象无缘无故什么东西都是联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联系呢?就是对立的两个侧面的联系。各种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侧面。他第四条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又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按照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7页)应当怎样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批评呢?斯大林第一条讲事物的联系,诚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事物的联系,恰恰相反,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唯物辩证法是“和形而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上,《“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属”异议》一文(下称“异文”,笔者)举“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着坚毅的光芒”一句,对一般修辞学强调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提出了异议,道是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本体和喻体就并非“不同类属的事物”,可见“必须不同类属”之说并非  相似文献   

9.
<正> 比喻造词法是修辞学造词法的一种,许多学者都承认汉语里有许多词是用比喻造词法创造出来的。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中说:“比喻造词法的特点是,用他事物的形象来指称本事物,而且本事物并不出现。这就是修辞学上的‘借喻’。……比喻式的词只能借喻体表本体,不然就是造句,不是造词了。”任先生在该书中还讲到比喻造词法,孙常叙先生的《汉语词汇》和王勤、武占坤先生的《汉语词汇》都称为比拟造词,和他讲的相同。限于条件,我们没看到过这两部书。近读史锡尧先生的《动词、形容词的比喻造词》,觉得对什么是比喻造词,认识并不一致,对某些具体词例的分析也并不尽同。史先生说:  相似文献   

10.
同类属事物可以设喻。设得贴切、契合语境,效果有时比不同类属事物的比喻还要佳。何以同类属事物能设喻?因为它有社会实践基础。实际语言运用中,古今中外都有同类事物比喻的存在。要是不囿于“必须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2.
陈望道先生在《修辟学发凡》小认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其中的第二点是:“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他认为“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他还举了二个例子,认为“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决不能算是明喻”。许多修辞学著作说及比喻,都坚持如是说。然而象这样“举了相同的事物同正文排叠”的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下面的例句: 1.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初中语文第六册《变色龙》) 2.近几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象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书,以及微型的书等等。(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象”、“好象”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因为第一句中的“好象”表示对事物的推测,第二句中的“象”表示举例说明,都没有比喻的意思。“象”,“好象”只有作比喻词  相似文献   

14.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怎样理解这个命题呢?许多同志都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来阐述这个问题的。他们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略式明喻     
明喻是最普通而又最显著的一种比喻。明喻的常见格式是: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同时并举,并且在两者之间,用一个比喻词来表示它们的比喻关系.如: ①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例①里,“车队”是本体事物,“河”是喻体事物,“象”是比喻词. 这种明喻,结构完备,修辞上称之为详式明喻。除了详式明喻,还有一种明喻,不用比喻词,而把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排比等句式.如: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连续用几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的方法,谓之博喻。 世界上的事物,偏偏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单用一种比喻就常常受到很大的局限。就象传说的一个笑话,一个瞎子问人太阳象什么?有人说象腊烛,又有人说象脸盆。这个瞎子摸到了腊烛说摸到了太阳,摸到了脸盆说又摸到了一个太阳。其实两者都只反映了太阳的一面,并不代表太阳的整体。博喻,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更形象生动地说明所描写的事物,让人听后或读后留下更加全面、深刻、鲜明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云赋》“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有一处小疏忽,应更正过来,不然很令人费解。兹抄录于后,供编写教材的同志参考: “本篇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比喻。有的地方一种事物以许多种事物做此喻;有的地方用‘如’‘象’一类的字眼,有的地方却用‘是’,有的地方两者都应用,直接写出喻体。从课文中找出这几种写法,体会各  相似文献   

19.
是比喻吗?     
本刊 2 0 0 0年第 1 0期上刊有江苏吴县市木渎实验小学陈季良老师的《两则板书 ,两种见地》一文 ,文中谈到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的心得 ,认为“威尔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是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舟来作比喻。我们认为它并不是比喻。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既要有明显的相似点 ,又必须是不同类 ,异本质。小艇与独木舟都是船 ,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这里只能说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独木舟 ,而不是比喻为独木舟。是比喻吗?$广西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室@罗爱萍  相似文献   

20.
词的比喻义,虽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但作为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成了多义词的一个义项,自然只是一个“词”。而比喻则不同,它作为一种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是就句子的整体内容来说的,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词”。因此,设计要求辨析“句中加点词哪是比喻义哪是比喻手法”的习题(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高四册《语文基础训练》第8页),就很值得研究了。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一句,我们只能说“加点词”是比喻体,没有比喻义,但若将它看作比喻,那叫人怎么能够接受呢?当然,比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